• 亚商投顾-亚商投研周刊|2025年1月第三周

    2025-01-18 22:08:54

    导读/核心观点

    本周各大指数总体来看属于止跌反弹风格,各大指数逐步震荡向上,上证指数在关键压力点位形成明显支撑后开始小幅放量反弹,比较符合预期,不过从反弹的高度来看依然受到成交量的制约比较明显。

     

    一、重要资讯

     

    1.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 比上年增长5.0%。1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初步核算,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2.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 比上年下降10.6%。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住宅投资76040亿元,下降10.5%。202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3324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13330万平方米,下降13.1%。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下降23.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3660万平方米,下降23.0%。房屋竣工面积73743万平方米,下降27.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3741万平方米,下降27.4%。

     

    3.上海在国内首创工业领域AEO制度试点。1月17日,上海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7部门,联合出台《上海市工业领域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在国内首创工业领域AEO制度试点。在被认定的工业AEO企业中,集成电路企业87家、生物医药248家、人工智能22家,电子信息632家、汽车251家、高端装备793家、先进材料74家、时尚消费品339家。从企业规模看,2360家企业产值合计超万亿元,占“3+6”制造业的50%以上。

     

    4.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 指导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1月17日电,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全国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出台措施,指导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措施明确,敦促平台企业履行责任,指导重点网约配送平台企业动态优化调整算法规则,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指导快递企业和网约配送平台企业就涉及劳动权益的制度规则和算法等重要事项,经常性开展协商协调,维护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合法权益。

     

    5.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 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和价值。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戴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算财务账更算战略账,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和价值,更加强调与合作伙伴共成长,带头改善市场预期。具体来讲,主要是在产业焕新上再加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计划落地生效,在新产业新赛道上接续谋划,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加强协同;在科技创新上再加力,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的重点项目,坚持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设备更新上再加力,坚持示范带动、率先推进,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引领全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拉动全社会的投资增长。

     

     

    二、行情研判

    1.指数

     

    周五三大指数早盘集体高开,上证指数小幅上涨0.18%,深证成指上涨0.6%,创业板指数上涨0.78%,两市成交额11356亿,较前一个交易日小幅缩量,盘面表现比较稳定。

    本周各大指数总体来看属于止跌反弹风格,各大指数逐步震荡向上,上证指数在关键压力点位形成明显支撑后开始小幅放量反弹,比较符合预期,不过从反弹的高度来看依然受到成交量的制约比较明显。

    从周线级别来看,上证指数本周周线探底回升,结束周线三连跌,周线涨幅2.31%,在前期跳空缺口和120日周线支撑下,指数明显止跌,K线形成阳包阴形态,下周继续考验成交量的变化情况。

    创业板指数周线本周上涨4.66%,周线结束六连跌,目前周线仍处于回补缺口阶段,周线反弹整体来看存在一定的压力。

    总结一下,本周各大指数周线集体反弹,市场本周外围承压变小,美联储降息预期重燃,美元指数冲高回落,A股和港股周线齐涨,市场日均成交额小幅放大,临近年关,市场资金面总体偏紧,但是预期向好,国内方面一方面,随着存量政策加快落实以及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经济基本面呈逐步改善态势。国外方面,特朗普即将上任,美国对华政策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短期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和A股盈利情况主要取决于国内政策加力方向与政策力度。总体来看,A股有望呈现震荡上行态势概率较大。

     

    2.板块

     

     本周市场热点主线主线轮动依旧较明显,截止到周五收盘,行业涨幅排名中互联网电商、厨卫电器、贸易、能源金属、软件开发、文化传媒、半导体、油气开采及服务、通信设备等板块表现都比较强势,热点基本上还是在大消费和大科技主线中来回切换,上周给到大家的三个板块数据中心、人形机器人、家用电器这几个板块本周表现都还是比较强势,本周基本上靠政策和消息的催化的热点比较明显,同时年报业绩增长主线已经开始明显炒作了,说明资金关注度已经开始集中了。

     

    三、市场聚焦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发声!事关市值管理、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

     

    财联社1月17日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17日下午3时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袁野介绍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国资委:不断改进和加强市值管理 优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在1月17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切实抓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提升质量效益方面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优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努力打造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标杆。

     

    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持续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 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实施中央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进一步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五个价值”,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高质量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的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二是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三是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中央企业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今日在发布会表示,202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更好解决当前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今年将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争取掌握和突破更多原创性技术。二是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披露、评价、评估、交易机制,畅通企业内部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力度。三是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以科研为核心、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快培育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国务院国资委:更好发挥战新产业基金、央企创投基金的作用 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戴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推动央企战新“提质升级”,塑造高质量的发展新优势:聚焦优化布局,引导央企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赛道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加大投入,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增量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发挥战新产业基金、央企创投基金的作用,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同时,聚焦政策保障,落实长周期考核,在研发创新、人才供给、产需对接等方面继续优化支持措施,支持企业在新产业敢闯敢干,为塑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新支柱产业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 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和价值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戴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算财务账更算战略账,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和价值,更加强调与合作伙伴共成长,带头改善市场预期。具体来讲,主要是在产业焕新上再加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计划落地生效,在新产业新赛道上接续谋划,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加强协同;在科技创新上再加力,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的重点项目,坚持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设备更新上再加力,坚持示范带动、率先推进,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引领全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拉动全社会的投资增长。

     

    四、热点展望

     

    1.消费电子

     

    事件驱动:商务部等5部门办公厅印发关于《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

     

    ①全球终端需求温和复苏

     

    智能手机方面,据 IDC 数据,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 3.16 亿部,同比增长4%,实现连续五个季度的正增长,也是自15年以来第三季度最高增速;同时据 Counterpoint 数据,三季度智能手机销售额和平均售价亦分别同比增长 10% 和 7%;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当季同比增速达 2.3%,相较二季度 5.9%的增速有所减缓,但仍保持自 23 年 四季度以来的增势。同时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 年 10 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2788.4 万部,同比下降 1.1%,环比增长 17.57%;1-10 月出货量 2.34 亿部,同比增长 6.4%,全年来看有望在23 年基础上持续复苏。PC方面,据 IDC 数据,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 6880 万台,同比下滑 2.4%,环比增长 6%,进入 24 年,扭转了22年以来连续八个季度的下滑趋势,1- 2 季度均实现 5%左右的同比增幅。一方面是由于 Windows 10 的安全更新和技术支持将于 2025 年结束,大量用户开始更新设备,以适应新的操作系统和安全需求 另一方面则源于 AI PC 的增长,主要在新一代处理器发布后,AI PC 的性能获得显著提升,进而推动了销售增长,同时由于二季度部分订单提前交货,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缓。国内市场来看,据 Canalys 数据,2024 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 PC 出货量同比小幅下滑 1%,总计 1110 万台,其中消费市场同比增长 4%,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 5%,达 770 万台,主要受新品推出刺激换机需求、促销活动及消费刺激政策措等因素影响。

     

    ②AI助力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产业链有望迎来量价齐增

     

    AI 赋能下,终端即将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24 年 WWDC 发布会苹果亮相了 Apple Intelligence,首次将操作系统层嵌入 AI 端侧模型,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迎来显著 提升,又一次引领行业,且其充分发挥生态构建方面的优势,将 AI 贯穿于可穿戴设备、iPad 和 Mac 等全系统。据 Canalys 预计,2024 年 AI 手机渗透率将达到 17%,2025 年 AI 手机渗透将进一 步加速渗透至 32%,出货量将近四亿台。各大手机厂商加速布局 AI 技术,共有 18 个品牌推出了 80 多款支持生成式 AI 的智能手机,下半年安卓厂商陆续推出第二代 AI 旗舰手机,模型算法进一步迭代。据 Countpoint 数据,24-25 年生成式 AI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高 于 600 美元)80%左右,26-27 年则将进一步延伸至中高端市场。AI PC 同样取得较为亮眼的增长。据 Canalys 数据,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 AI PC 出货量达 1330 万台,环比增长 51%,占 PC 总出货量 20%,同时预计 2024 年全 球 AI PC 出货量达 4800 万台,占 PC 出货总量的 18%;2025 年全球 AI PC 出货 量超 1 亿台,占 PC 出货总量的 40%;到 2028 年,全球 AI PC 出货量达 2.05 亿 台;尤其企业通过使用 AI PC 改进工作流程、提升生产力的意愿更加积极,且 PC 在承载算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成为率先落地的终端。其他终端载体来看,AI 眼镜等产品亦值得关注。人类接受的信息超过 80%来自 视觉,视觉理解将进一步拓展大模型的能力边界,降低大模型交互门槛,解锁更 多应用场景。AI 眼镜作为视觉感知入口,通过摄像头的嵌入,实现计算机视觉和 人类视觉的结合,且具有便携性和可交互性,是端侧 AI 理想的落地场景之一。据 IDC 统计,截至 2024 年三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仅为 150 万台,渗透提 升空间广阔。2025 年,预计在 AI 应用蓬勃发展趋势下,全球科技类公司将在 AI 端侧产品方面进一步发力,SoC 芯片、存储、算力等领域有望迎来量价齐增。

     

     

    我国大陆为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关键一环,政策提振持续发力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以苹果供应链为例,当前我国大陆供应商数量仍居全球首位,在苹果最新公布的 187 家供应商中占比超三分之一,体现了大陆厂商的制造技术领先性和性价比优势。近年来,苹果启动全球多元化布局,在印度、越南等地加大产能投入建设,但整体来看,我国大陆地区仍是全球高端制造中心,配套能力、人才储备、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与此同时,国内电子行业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建厂、产能出海等方式以充分挖掘当地税收、用地、人力、区位等方面优势,以降低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来看,技术创新是国内厂商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在AI驱动下,智能终端在精密制造、AI 交互等关键技术方面亦迎来更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更高的附加值,研发能力突出的行业龙头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从政策支持来看,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催生终端领域新应用,为产业链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24 年以来,围绕手机等消费电子行业,我国政策端自上而下陆续释放积极信号。24 年 11 月 21 日,工信部召开第七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加速智能装备研制,推进家电、手机等消费终端换代。与此同时,11 月末江苏、贵州等地纷纷出台消费补贴政策。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议分析研究 2025 年经济工作,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综上,预计在积极的宏观政策基调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或将进一步扩容,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有望纳入国补范围,叠加地方补贴政策接连落地,将刺激终端需求进一步回暖。综上我们认为,24 年消费电子行业经历了持续去库存,年中受新品发布影响,部分厂商备货亦有所增加,终端需求现温和复苏。展望 2025 年,AI 赋能下有望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刺激 PC 和手机的换机需求,AI 眼镜等新型终端亦将迎来机遇,产业链有望实现量价齐增。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技术创新不达预期,下游需求不达预期,业绩增长低于预期,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黑天鹅事件,国内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内外二级市 场系统性风险等。

     

    相关个股:

     

    圣邦股份(300661)

    理由:公司专注于模拟芯片的研究开发,产品性能和品质对标世界一流模拟厂商。模拟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 电子、通讯设备、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参考研报:Q3利润同比高速增长,产品优势巩固领先地位-长城证券 2024-11-15)

     

    光弘科技(300735)

    理由:公司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各客户的新老项目也正陆续上线交付,消费电子业务有望高速增长。随着包括手机在内的各类订单需求增长,公司正加紧国内外各基地的产能投建,以满足客户需求。(参考研报: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高增长,汽车电子打开成长空间-长城证券 2024-10-30)

     

    炬芯科技(688049)

    理由:公司持续关注市场对低功耗、高算力端侧设备的需求,在家用音频领域投入新产品。存 一体 AI 处理器已导入多家客户,主要应用于高频音频降噪和人声处理,在音频降噪之外,扩展至手表等其他 AI 应用。(参考研报:蓝牙音箱持续获大客户青睐,端侧 AI 收入高速增长 -中邮证券 2024-11-04)

     

    2.创新药

     

    医药行业集采及医保降价、控费的政策趋缓,医疗反腐边际缓和,对医药行业整体冲击已见底,DRG的实施也促进真正有临床疗效的创新药推广。 

     

    ①医药板块处于历史底部,支付端改善有望带来增量

     

    2024年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保持在25-30倍之间,估值水平仍处于底部,进入到四季度,随着市场整体的快速反弹,医药板块估值水平有一定小幅提升。并且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板块市值的占比为10.17%,基本处于近5年的底部。从历史情况来看,2018年开始,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板块市值的占比为10.89%,进入2020年,医药板块领涨市场,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板块市值的占比也提升到接近13%,2021年随着医药板块的下跌,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板块市值的占比也持续下降,截至2024H1,全市场基金持有医药板块市值的占比为10.17%,处于历史底部水平。从医保的角度来看,虽然集采、谈判降价等政策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提升,我国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存率仍处于下降态势,2024M1-10结余率为16.91%。预计未来医保基金支付方向的腾笼换鸟仍 将持续,且向创新产品的支付倾斜不会改变。2024年11月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会议交流全国统一医保系统平台 和大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并对医保赋能的场景、业务需求、路径方式、保障条件等具体细节展开讨论。2024年11月27日,国家医保局刊文进一步明确,正在谋划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以及其他有关支持政策。商业健康险的鼓励政策频出,有望缓解医保支付压力。

     

    政策“真支持”: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

     

    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地先后推出新一轮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措施,从研发至销售环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按临床试验阶段对创新药的研发给予奖金支持,缓解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缩短临床试验启动时间,提高医学伦理的审查效率,加速创新药研发流程;支持CRO企业的发展,给予项目奖金,降低biotech 企业的研发压力;加大创新药械入院和医保支付的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企业的盈利。同时我国医保支付政策向创新药倾斜,医保资金中创新产品占比有望提升。我国医保支付政策向创新产品倾斜,除了国家谈判的支持外,国家带量采购,DRG/DIP政策同样表现了对创新药械的支持。预计在医保支付总额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医保目录内创新产品占比将逐渐提升。经过多年的巨额研发投入,国产创新药逐渐进入收获期,一是体现在上市品种逐渐丰富和销售规模的放大,部分头部创新药企逐渐实现盈亏平衡,实现研发-销售-研发经营闭环,身份也从Biotech向Bigpharm转型;二是国内创新药企和管线越来越多受到MNC药企的青睐,整体收购或管线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频出,总体交易和首付款金额明显提升,为创新药企带来丰厚利润。

     

     

    ③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海外授权交易规模持续提升

     

    海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规模持续提升,为国内创新药企提供出海通道,同时也体现国产创新质量得到全球龙头的认可。相对于国内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新药市场空间广阔,支付能力更强;国内创新药企与外资企业的License-out合作既能够发挥国内研发端的优势,又能借助跨国药企丰富的海外临床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加速推进项目药品海外临床,实现申报上市和销售放量,有助于缺乏商业化能力的国内Biotech 公司快速打入海外市场。截至2024年12 月13日,2024年国产创新药TOP10海外授权(含整体并购)交易累计为 187.9亿美元,其中首付款28.9亿美元,首付款比例15.4%。创新药企通过海外授权首付款获得资金,极大的缓解了近年来一二级市场融资不畅带来的资金饥渴问题。分 license-out 交易药品类型看,化学小分子药仍然是license-out交易中的第一大药物品种,近年来稳定在24%左右,但ADC、单抗、双抗/多抗等生物大分子药物海外授权比例上升较快,三项大分子药物累计占比从2020 年的23%提升到2023年的 37%,2024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上升到39%。分项目药品所处临床期来看,不同于 license-in交易主要以上市/临床II期的品种为主的结构,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 交易项目以临床早期产品为主,2023年,临床前、临床I期-II期累计占比 57%,2024年前三季度临床前占比54%,临床I-II期累计占比 24%,临床后期/上市阶段产品占比进一步下降。

     

    风险提示:创新药疗效不及预期风险、新药研发及审批进展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风险、医保谈判价格不及预期风险、药品销售不及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业务 相关风险等。

     

    相关个股:

     

    华东医药(000963)

    理由:公司创新研发重点布局内分泌、自身免疫及肿瘤三大领域,目前创新产品管线已超70项,全球首创ADC新药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针对铂耐药卵巢癌的中国上市许可申请目前处于综合审评阶段。(参考研报:乌司奴单抗注射液获批,创新研发稳步兑现-国金证券 2024-11-05)

     

    贝达药业(300558)

    理由:公司已有5款药品上市,恩沙替尼、贝福替尼、伏罗尼布纳入医保后快速放量,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公司针对患者需求,持续进行药品上市后的临床研究,并持续加强市场推广工作,提升药品市场覆盖。(参考研报:业绩略超预期,恩沙替尼国际化进展顺利-东海证券 2024-11-02)

     

    京新药业(002020)

    理由:公司拥有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深耕神经精神领域,推动更多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治疗精神分裂症 JX11502MA胶囊II临床进行中,帕金森新药JX2105 胶囊 I 期取到临床批件。(参考研报:创新药上市,开启新征程-华鑫证券 2024-08-16)

     

     

    3.小金属

     

    小金属作为“工业维生素”,在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高端制造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稀土磁材:供给增速放缓,需求触底回升

     

    供给端:从储量看,2023年全球稀土储量约1.1 亿吨,中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为4400 万吨,占比 39%。前四大稀土储量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5.9%,资源的分布非常集中。从产量看,2023年全球稀土产量约35万吨,中国稀土产量世界第一,为24万吨,占比 69%。前四大稀土产量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97%,产量的分布也十分集中。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占全球92.3%。安泰科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合计约28.7 万吨(REO),同比增长6.4%。其中,中国产量约28.7 万吨,占比92.3%。中国具有领先全球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且分离技术禁止出口,因此分离环节壁垒较高。在实现高效稀土冶炼分离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以上构成了我国稀土冶炼分离行业壁垒。

     

    需求端:稀土永磁材料是金属系和铁氧体系之后开发成功的第三代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自 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按其开发应用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钐钴永磁系材料;第二代是钐钴永磁系磁体;第三代稀土永磁则为8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的钕铁硼系磁性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很快在许多领域取代了钐钴永磁磁体,并快速实现工业化生产,其中烧结钕铁硼又称为高性能钕铁硼,其内禀矫顽力和最大磁能之和大于60,性能更加优异;第四代为稀土铁氮和稀土铁碳。镨钕氧化物主要用于制造钕铁硼,高性能钕铁硼对镨钕氧化物的需求将受新能源汽车、风电、节能电机、空调能效标准提高等因素拉动迎来迅速增长。磁材的终端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风电、工业电机领域。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及环保意识的加强,新能源汽车、风电节能、变频空调等产业或将迎来高速发展,高性能钕铁硼需求有望释放巨大潜力。我们预计全球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量到2026年将达到22.6 万吨,2023-2026年 CAGR 为 16.5%,带动的镨钕氧化物需求达10.1万吨。

     

    ②钨:矿端紧缺难改善,钨价长期向好

     

    供应端:我国的钨资源丰富,钨储量及矿山钨产量世界第一,2023年占比分别为52%和 82%。2023 年全球钨资源储量约555 万吨,中国钨资源储量为290 万吨,占比最大为 52%。钨矿开采难度高,成本端缓慢上行。近年来钨精矿的开采品位越来越低,开采条件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以及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钨精矿成本的上升。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钨精矿生产成本基本处于 9.6-10.7万元/吨范围,2024年,钨精矿生产成本小幅增长,从9.8万元/吨增长到13万元/吨,钨精矿成本支撑能力较强。

     

     

    需求端:钨精矿的供应受指标控制难有大的增量,随着制造业复苏,对于精矿的需求将提升,钨精矿供应预计将偏紧。中国硬质合金行业产量呈增长态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逐步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国内硬质合金行业产量从2017年的3.38万吨增长至2023 年的 5.3 万吨,CAGR为7.79%。2024年在国家自主可控的政策鼓励下,产品创新将更上一个台阶,将更多的输出高端的硬质合金产品,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在新兴领域,钨丝可用于硅片切割金刚石线的母线。光伏产业链中硅片切割是切片环节的主要工序,金刚线可用于硅棒截断、硅锭开方、硅片切割,其切割性能直接影响硅片的质量及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性能。随着硅片薄片化及金刚线细线化的推进,用钨丝替代高碳钢丝作为金刚线母线的趋势逐步明朗。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拉动金刚线市场增长。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我国太阳能电池片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例较高且优势突出,从而持续拉动金刚线市场增长。

     

    ③锗: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拉动锗需求快速增长

     

    全球锗的资源比较贫乏,全球已探明的锗资源储量仅约8600金属吨。锗资源在全球分布非常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其中锗资源分布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资源储量3870 吨,占全球含量的 45%,其次是中国,资源储量约3526 吨,占全球比重为41%。从全球锗产量结构来看,2008年以来中国锗产量全球占比基本保持在7成左右,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锗供应国。美国虽然是全球锗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但锗的产量受制于铅锌矿的产量,当前产量及未来产量的增长空间有限。锗主要的终端应用领域是红外光学、光纤系统、电子和太阳能电池、聚合催化剂以及化疗、冶金和荧光粉等其他领域,得益于商业航天领域快速发展,拉动太阳能电池领域对于锗需求快速增长。锗具有红外折射率高,红外透过波段范围宽,吸收系数小、色散率低、易加工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军工及重大民用中的热成像仪与红外雷达等红外光学装置的透镜等材料。掺锗光纤具有容量大、光损小、色散低、传输距离长及不受环境干扰等优良特性,是目前唯一可以工程化应用的光纤,是光通讯网络的主体。锗衬底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具有高转化效率、耐辐照和高电压等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空间供电电源中,在人造卫星、太空站、太空探测器和登陆探测器等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可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寿命,进而延长人造卫星的工作寿命。锗半导体器件具有非常小的饱和电阻,几乎无热辐射、功耗极小等优点,因而仍被应用于高频大功率的特定场景。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风险;需求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

     

    相关个股:

     

    中钨高新 (000657)

    理由:公司是五矿集团旗下专业发展钨产业的平台企业,管理运营集矿山、冶炼、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完整钨产业链。公司的钨精矿、APT、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和 PCB 微钻产能产量均处于行业前列。(参考研报:钨产业链龙头,钨矿资源注入打开成长空间-华源证券 2024-04-07)

     

    东方钽业(000962)

    理由:公司作为国内钽铌铍行业龙头,钽丝钽粉主业长期稳步增长,同时在高端应用领域不断推出新品增 添成长动能,伴随定增项目在产能端进行配套扩充,公司有望实现多点开花,业绩未来可期。(参考研报:钽铌主业稳步增长,产能释放未来可期-民生证券 2024-10-29)

     

    金钼股份(601958)

    理由:公司是国内钼业龙头、钼生产经营规模位居全球前列。资源端公司拥有世界六大原生钼矿床之一的陕西金堆城钼矿和河南汝阳东沟钼矿,权益内钼资源逾110万吨金属量。具体业务看,公司基本实现钼产业链全谱系供应,下游覆盖钢铁冶炼、石油化工、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参考研报:供需缺口拉大驱动价格中枢稳步上行,钼业龙头产业链全谱系布局行稳致远-方正证券 2024-07-05)

     

     

    参考资料

    1、国开证券-创新驱动需求复苏,业绩与估值有望修复-2024-12-31

    2、诚通证券-202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新旧交替,寻找增量-2024-12-26

    3、国元证券-看好创新和出海,关注基本面向上细分赛道-2025-01-09

    4、民生证券-金属行业 2025 年度投资策略系列报告之小金属&新材料篇 “优势在我”,顺“势“而为-2024-12-19

     

     

     

     

    免责声明:本文由亚商投资顾问团队(刘欢老师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2;东方老师熊舞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3)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