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亚商投研周刊|2024年12月第三周

    2024-12-20 17:25:45

    导读/核心观点

    从周线级别来看,上证指数本周属于缩量下跌,周线小幅下跌0.7%,继续延续宽幅震荡的结构特征,目前来看市场仍旧处于蓄势阶段,3500点作为接下来最重要的反弹压力位,反弹需要更大的成家量支持。

    一、重要资讯

     

    1.工信部:促进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成组连线集成创新,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12月2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辛国斌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推动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成组连线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化行业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持续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加强标准引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步推进技术攻关与标准研制,引导企业标准群加速落地,不断深化标准国际合作。四是夯实发展底座,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工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2.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银狐”木马病毒再次出现新变种并更新传播手法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预警报告称,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国家计算机病毒协同分析平台在我国境内再次捕获发现针对我国用户的“银狐”木马病毒的最新变种。在本次传播过程中,攻击者继续通过构造财务、税务违规稽查通知等主题的钓鱼信息和收藏链接,通过微信群直接传播包含该木马病毒的加密压缩包文件。图中名为“笔记”等字样的收藏链接指向文件名为“违规-记录(1).rar”等压缩包文件,用户按照钓鱼信息给出的解压密码解压压缩包文件后,会看到以“开票-目录.exe”、“违规-告示.exe”等命名的可执行程序文件,这些可执行程序实际为“银狐”远控木马家族于12月更新传播的最新变种程序。如果用户运行相关恶意程序文件,将被攻击者实施远程控制、窃密等恶意操作,并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充当进一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跳板”。

     

    3.谷歌发布首个AI推理模型《科创板日报》20日讯,当地时间12月19日,谷歌发布实验性的“Gemini 2.0 Flash Thinking”模型,这是谷歌首个AI推理模型。该模型能明确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推理能力更强。该模型目前已在Google AI Studio和Vertex AI平台上线。谷歌表示,这只是推理之旅的第一步,未来这些推理能力可能会集成到Gemini 2.0系列主要模型中。

     

    4.OpenAI宣布桌面版ChatGPT推出应用协作功能,OpenAI当地时间12月19日宣布,桌面版ChatGPT推出“与应用协作”(Work With Apps)功能,支持原生应用程序自动化协作。除VS Code、 Xcode等编程应用程序外,桌面版ChatGPT还集成了苹果Notes、Notion和Quip等办公应用,高级语音模式也可与这些应用程序协同工作。OpenAI表示,新功能已上线macOS版本ChatGPT,适用于Plus、Pro、团队、企业及教育用户,并计划明年开放给Windows版本和免费用户。

     

    5.商务部:正与有关方面一道,抓紧制定明年“两新”相关政策 12月20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当前商务部正在与有关方面一道,抓紧研究制定明年有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过310万辆;超过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5210万台、家装厨卫换新补贴产品超过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过100万辆。(证券时报)

     

    二、行情研判

    1.指数

     

    周五三大指数集体低开,收盘集体小幅回落,上证指数下跌0.06%,深证成指下跌0.02%,创业板指数下跌0.18%,两市成交额15151亿,较前一个交易日继续放量,市场赚钱效应回升。

    周五市场指数均出现小幅冲高回落,市场成交量小幅回升,但是反弹动力偏弱,上证指数基本上本周围绕3370一线上下波动,基本上还是符合近期观点,周三见阶段性地量,周四见阶段地价,周五盘中冲高,指数在小幅放量的背景下没有盘中没有继续下探,多空之间力量比较平衡,整体来看指数结构依旧较好,市场重心有望上移。

    从周线级别来看,上证指数本周属于缩量下跌,周线小幅下跌0.7%,继续延续宽幅震荡的结构特征,目前来看市场仍旧处于蓄势阶段,3500点作为接下来最重要的反弹压力位,反弹需要更大的成家量支持。

    创业板指数日线仍处于大的箱体中,日线结构本周在中期60日均线之上形成支撑,周线结构上下方明显也有支撑,周K线形成探底回升,虽然周线小幅下跌1.15%,但是跌幅较前一周略有缩小,周线反弹预期有望提升。

    总结一下,本周市场受到外围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美元指数再次大幅反弹,外资进场压力偏大,各大指数整体维持震荡风格为主,指数下有支撑,上有压力,两市日均成交额回落至1.5万亿,较前一周明显缩量,市场缺乏反弹的持续性,但是我认为市场的重心是在逐渐向上抬升的途中,需要有一个缩量的过程,这个缩量过程也是指数再次创造反弹机会的重要一步,国内市场政策兜底下,市场信心整体保持较好,流动性依旧相对宽松的背景下,跨年行情机会依旧可期。

     

    2.板块

     

    本周市场主线切换明显,板块方面看元件、通信设备、互联网电商、半导体、电源设备等涨幅靠前,概念涨幅中铜缆高速连接链接、F5G概念、脑机接口、WIFI、CPO、大基金持股等方向领涨。这周的板块热点风格明显开始偏向于大科技主线,接力了上周的大消费主线,这个板块承接还算比较不错,也基本上符合我们近期强调的主线机会,传统大消费前期涨幅过高资金有兑现需求,而偏向于电子消费方向本周依然还是表现比较强势。指数虽然处于震荡,但是热点依然精彩纷呈,关键还是要选对主线板块,大科技和大消费资金关注度更高。

     

    三、市场聚焦

     

    中国10月美债持仓创逾15年来最低!美债减持潮开始蔓延全球

    当地时间周四(12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10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10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结束了连续五个月的增长。以日本和中国领衔,美国前十大“债主”中多达七个在当月选择了减持。同时,中国的美债持仓进一步刷新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

     

    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中国在10月继续站在了减持美债的阵营之中——中国10月的美债持仓量环比减少了119亿美元,总持仓规模降至了7601亿美元。这也是中国连续第四个月减持美债。

    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而此番进一步减持,已使得中国的美债持仓规模跌破了去年10月的低位7696亿美元,进一步创下了2009年2月以来的新低。在2009年2月,中国的美债持仓规模曾为7442亿美元。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659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48亿美元,升幅为0.15%。国家外汇局表示,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势头增强,市场信心改善,将继续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继续减持美债后不久,中国央行11月再度增加了黄金储备,当月末的黄金储备为7296万盎司,较前一个月增加16万盎司。

     

    除中国外,10月日本的美国国债持仓环比9月也减少206亿美元,至1.1027万亿美元。这是日本在过去七个月的时间里第六次减持美债。

     

    自2019年6月持仓超越中国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而过去几个月,日本方面连续大举减持美债的举动,显然与其在外汇市场上干预日元的行动不无关系。由于日本货币当局威胁要进行干预以支撑日元,市场参与者此前一直在关注作为美元储备的日本美债持有量。日本当局在4月底和5月进行了抛售美元和买入日元的干预行动,并在7月再次进行了干预,其部分资金可能就来自于日本对美国国债投资组合的抛售。而在步入四季度后,随着美元指数在特朗普胜选和美联储有意放缓降息步伐的背景下持续走高,日元贬值的压力显然依旧存在。

     

    整体而言,此份美国财政部最新TIC报告的一个最大亮点,无疑便是减持美债的浪潮开始扩散。与9月美国前十大海外“债主”中只有中日减持不同的是,这一次有多达七个“债主”在10月选择了减持。

     

    其中,美国第三大海外“债主”英国10月持有的美债规模为7460亿美元,单月持有量减少了184亿美元。目前英国的美债持有规模已与中国较为接近。除此之外,开曼群岛、加拿大、比利时、瑞士也在当月减持了美债。其他前十大“债主”中,卢森堡、爱尔兰和法国则选择了增持。

     

    整体来看,10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9月份的8.6729万亿美元减少至了8.5955万亿美元,结束了连续五个月的增长。

     

    这一势头的转变,显然与美债价格在美联储降息后遭遇罕见的连续下跌不无关系。Creative Planning首席市场策略师Charlie Bilello指出,目前距离美联储首次降息已过去3个月,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大涨了约86个基点。这与之前的降息周期开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当时10年期美债收益率要么走低,要么基本保持不变。

     

    四、热点展望

    1.芯片概念

     

    AI 普及叠加成熟技术投资驱动,2024Q3 全球芯片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 19%。

     

    芯片市场复苏延续且更均衡

     

    行业整体看,目前半导体行业处在恢复最好的时段,月度收入持续创出新高。由于 Q3 开始行业进入旺季,增速呈现出加快态势。半导体行业作为典型的周期和创新叠加的行业,在消费电子复苏和人工智能等创新共振中,整体向好。WSTS 预计 2024 年,行业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9%,市场规模将达到 6270 亿美元,该增速较其春季预测提升了3个百分点。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和服务器芯片未来一个季度的收入增长依然较快从实物量的角度看,半导体晶圆出货量表现出环比向上的势头。SEMI 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三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 32.14 亿平方英寸(MSI),同比实现 6.8%的增长,环比则增长了5.9%。国内半导体市场复苏的节奏与全球同步,除了AI处理器等高端芯片需求受到抑制外,整体市场增长还是较为明显。从生产端来看,国内企业在成熟制程上的自给能力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本土化制造的意愿也在增强,集成电路产量较快增加,2024 年 10 月份集成电路当月产量增长11.8%。同时,对海外芯片的需求也在较快提升,芯片进口规模上升较为明显,其中进口规模较大的两类分别是微处理器和存储产品,主要还是得益于消费电子、计算等赛道的需求恢复。海关数据显示,10 月份当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 343.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28%;其中微处理器和存储产品进口增速分别为9.69%和 20.61%。

     

    半导体周期底部已筑,封测板块出现上扬

     

    封测产业处在半导体产业链的下游,主要作用是对芯片进行封装、测试与检测,满足下游终端客户的使用要求。封测行业直接对接下游终端,因此下游应用变化和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封测行业的技术路线和稼动率,二者之间存在强大的互动作用与配合机制。因此,封测产业也是监测半导体周期的重要指标。先进封装技术能在不单纯依靠芯片制程工艺实现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封装,提高产品集成度和功能多样化,满足终端应用对芯片轻薄、低功耗、高性能的需求,同时大幅降低芯片成本。因此,先进封装在高端逻辑芯片、存储器、射频芯片、图像处理芯片、触控芯片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 Yole 预测,全球先进封装的市场规模计到 2029 年将超过 695 亿美元, 2023-2029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 11%。由于 AI、HPC、汽车和 AI PC 等各种大趋势,Yole 预测先进封装在整个封测市场中所占份额将持续增加,比重从 2022 年的 46%提升至 2028 年的 53%。国内封测企业按照技术储备、产品线情况、先进封装收入占比等指标,一般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企业已实现第三阶段 焊球阵列封装(BGA)、栅格阵列封装(LGA)、芯片级封装(CSP)稳定量产,且具备全部或部分第四阶段封装技术量产能力(如 SiP、Bumping、FC),同时已在第五阶段晶圆级封装领域进行了技术储备或产业布局(如 TSV、Fan-Out/In),国内独立封测第一梯队代表企业有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于此同时,新晋玩家也在试图借助某一个技术路线站稳国内先进封装市场一席之地,如芯德科技打造以扇出为主的 CAPiC 晶粒及先进封装技术平台、厦门 云天半导体聚焦玻璃基封装技术方向、广东佛智芯聚焦板级封装技术方向,新晋企业正试图以点带面实现对头部企业的曲线竞争。

     

    AI 芯片有望引领增长

     

    2024 年以来最大的亮点就是 AI 带来的微处理器市场的回升。GPU和各种 ASIC 产品需求旺盛,英伟达、AMD 等企业迎来了快速增长时刻。国内 AI 半导体本土产业链也在 AI 算力浪潮中受益。由于受到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海外先进 AI 芯片基本上很难进入国内市场,尤其是市场主流的英伟达和 AMD 的先进算力芯片多数很难满足禁令要求。国产芯片在积极补位,上市公司如海光信息、寒武纪等厂商,均在积极发力,营收增长较为迅速。除了GPU之外,2024年ASIC(特殊用途芯片)以及通信交换芯片、光芯片 2024 年同样也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光芯片受益于 AI 的发展,尤其是光模块需求的放量,刺激了激光发射芯片等需求。 从趋势看,XPU 未来逐步将过渡到定制芯片,通过 ASIC 针对特定的 AI 工作负载进行优化,从而带来更低的功耗和尺寸要求。AI 用高带宽存储芯片(HBM)技术演进和出货增长也较为快速。HBM 由于采用多层堆叠技术,使用硅通孔(TSV)技术实 现层间的连接,以实现高密度和高带宽的互连。相比于传统的DDR,HBM 更适合应对高密集度的数据传输,比如AI训练、 图形图像处理、超算等领域。

     

    风险提示:(1)供应链风险上升(2)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不及预期(3) 市场需求可能不及预期(4)国产替代可能不及预期

     

    相关个股:

     

    澜起科技(688008)

    理由:公司PCIe Retimer、MRCD/MDB、CKD 芯片开始规模出货,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受益AI服务器需求爆发,公司 PCIe Retimer 芯片规模出货,24Q3出货超60万颗,推动公司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新产品合计销售收入环比增长。(参考研报:DDR5子代持续迭代,三季报业绩大幅增长-太平洋证券 2024-11-01)

     

    长电科技(600584)

    理由:在高性能先进封装领域,公司推出的 XDFOI Chiplet 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系列工艺已按计划进入稳定量产阶段。同时经过持续研发与客户产品验证,公司 XDFOI 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参考研报:聚焦高性能先进封装,提升存储器封测全球竞争力-中原证券 2024-11-05)

     

    普冉股份(688766)

    理由:公司在 NOR Flash 领域已经逐渐跻身市场前排,SONOS 工艺加持下的低成本优势显著,并且在补齐 ETOX 工艺产品线,AIoT 终端创新产品落地普及催生需求时,公司有望更大程度上获益。(参考研报:前三季度业绩高增,期待AIoT催生新需求-华安证券 2024-10-31)

     

     

    2.算力

     

    美国对国内AI发展层层限制,发展国产算力势在必行

     

    ①算力需求持续高增,国内厂商参与范围扩大

     

    北美云厂商单季度资本开支持续提升。2024Q3,北美四家云厂商的资本开支总计为588.62亿美元,同比增长59.31%,持续高速增长态势,且对未来资本开支指引乐观。国内企业深度参与海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需求持续增长下有望充分获益。从产业链环节拆分来看,算力基础设施包括GPU芯片和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及其上游所需要的PCB、铜连接、电源、液冷等,将ICT设备放置于IDC机房内,最终形成算力基础设施。在当前海外的算力基础设施环节,除芯片环节外,国内厂商在其他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尤其在光模块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并在其他环节具有良好的市场份额提升预期。NVIDIA表示,随着新模型的推出,人工智能领域对计算的需求正在以指数级增长,这需要加速的训练和推理能力。随着强化学习模型的快速迭代,推理侧算力需求有望呈爆发式增长。

     

    ②算力激增需要互联匹配,带动光模块需求增长

     

    GPT-1的模型参数量和预训练数据量分别为1.17亿个和5GB,到GPT-3已激增至1750亿个和45TB,且预计未来GTP-5的参数量将是GTP-3的100倍,需要的计算量则是GTP-3的200~400倍,随着模型不断升级迭代,所需要的数据量也在快速呈倍数增长。根据OpenAI发布的《AI and Compute》分析报告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AI训练应用的算力需求每3-4个月就会翻倍,且从2012年至今,AI算力增长超过了30万倍。模型升级迭代的背后是对海量数据的训练和推理,自2012年以来全球算力需求迎来快速增长,但AI的应用和发展存在“木桶效应”,即算力服务器集群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互联做配套,从而激发出对高速率光模块的大量需求,推动光模块行业发展。400G、800G海外需求23年起量,24年进一步释放;1.6T有望于24Q4落地,25年逐步上量。受AI驱动,2023年800G、400G光模块海外需求逐步起量。2023年3月开始,在谷歌、亚马逊和英伟达等海外大客户的推动下,市场对800G光模块的需求激增,导致订单和出货量大幅增长;2023年晚些时候,微软和Meta也增加了对400G光模块的需求,从而反映市场受AI驱动正不断扩大。

     

     

    AI算力需求大幅增长将催生液冷需求加速增长

     

    AI 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高算力需求,进而带动机柜数量和单机柜功率双增长,数据中心正朝高密度方向发展。随着单机柜功率密度增大,传统风冷散热方式将逐渐无法满足散热需求,服务器液冷有望迎来加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快速发展,保持30%以上的市场增速。根据科智咨询,2022年,液冷需求迎来一波增长高潮,头部泛互联网企业出于降本增效考量,进行高密部署,同时通过应用液冷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大液冷技术试点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部署 200+液冷数据中心试点项目,拉动液冷市场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提升。根据科智咨询数据,2022 年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100.5亿元,同比增长47.2%。当前 AI 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产生大量智算需求,带动智算中心建设。智算中心GPU 服务器单机柜功率密度超过 30kW,传统风冷方案难以满足大规模散热需求,液冷需求将大幅提升。根据科智咨询,2023 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实现53.2%的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54 亿元。预计到2027 年,AI大模型商用落地,液冷生态趋于成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20亿元,2022-2027 年 CAGR 达59%。

     

    风险提示:供应链进一步被约束的风险、AI 需求下降的风险、AI 应用发展 不及预期的风险、测算存在相应误差的风险 。

     

    相关个股

     

    乐鑫科技(688018)

    理由:公司在 WiFi MCU 领域的竞争力及领先优势,未来伴随 P 系列的逐步成熟,有望进一步开拓 SoC 领域新应用。同时,全球开发者社群的壮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影响力。(参考研报:3Q24 收入再创新高,生态影响力持续扩大-国信证券 2024-11-14)

     

    全志科技(300458)

    理由:公司通过不断升级优化,完成了22nm 工艺的全面切换和12nm 的流片,开始探索更先进制程的IP和设计技术,并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通过AI 全面赋能,在AIOT、智能汽车电子等应用市场积极布局。(参考研报:下游市场需求回暖,积极拓展各产品线-华金证券 2024-10-10)

     

    晶晨股份(688099)

    理由:公司研发的6nm 芯片是业界首款集成 4K 和 AI 功能的 6nm 商用芯片,已商用出货,且已有多家全球知名运营商决定基于此款芯片,推出其下一代旗舰产品,公司 6nm 芯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参考研报:Ai赋能通用主控SoC-中邮证券 2024-11-11)

     

     

    3.跨境电商

     

    随着海外电商渗透率提升、中国供应链能力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可期

     

    ①我国跨境电商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04 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商务部印发的《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报告》,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04—2011 年:行业探索期。该阶段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主体以发展交易服务为主,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从“黄页时代”进入了线上交易时代,开始发展交易服务。 我国跨境电商 B2B 出口企业的盈利模式从信息撮合发展为以交易佣金为主,并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同时,我国跨境电商 B2C 出口企业持续涌现,该批企业大幅缩减了出口贸易中间环节,盈利模式多为收取佣金和服务费。 2012—2018 年:快速扩张期。该阶段行业生态持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渠道、平台与品类快速扩张,实现全链路线上化。国内商家依托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快速打开国际市场。。随着对营销、 交易、支付、通关、结算、物流、金融等功能深耕,该阶段涌现出大量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进一步助力我国品牌出海。 2019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阶段,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加速构建品牌、渠道、供应链、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入了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受世界秩序中的动荡因素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面临着需求变化、成本上涨、 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各大跨境电商出口平台更加注重品牌培育,积极为商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外贸供应链服务;同时社交、直播、独立站成为跨境电商出口的重要方式。

     

     

    ②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可观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电商市场,电商渗透率全球领先。2018-2022 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 CAGR 为 18.2%,其中出口/进口占比 75%/25%。据中国海关披露,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 2018 年的 1.06 万亿元 增至 2022 年的 2.06 万亿元,CAGR 为 18.19%,其中 2022 年同比增长 7.1%。进出口结构方面,由于疫情推动线上消费发展,带动出口跨境电商发展,叠加政策不断出台推动以及国内日渐完善的供应链,跨境电商出口交易规模稳步增长,2022 年达到 1.53 万亿元,2018-2022 年 CAGR 高达 25.81%。2018-2023H1,跨境电商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比例由 3.7%增长至 6.2%。2023 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 额同比增长3839 亿元,其中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 1410 亿元;跨境电商贡献出口增量的 36.7%。从全球维度看,电商渗透率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新兴市场增速可观。财联社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并指出当前新兴市场线上电商渗透率不到10%;其中,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地区受市场的关注度陡增。

     

    ③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地区、新渠道、新模式

     

    1)新地区: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互联网快速普及,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居民网购习惯正在逐渐养成,电商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持续建设和 RCEP 协定生效的背景下,我国对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电商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张。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目前电商渗透率仍处较低水平,对标中 国、美国等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在低基数高增长的情况下,新兴市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增长点。

    2)新渠道:根据渠道策略的不同,B2C 卖家可以分为第三方平台模式与自建独立站模式。第三方平台是我国电商出海的主要渠道模式。我国跨境出口电商以中小卖家为主,出海途中往往会遇到运营难、物流难等痛点。第三方平台以流量作为背书,打通中国卖家与海外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入驻门槛低且运营方便,所以吸引了大量卖家入驻。亚马逊一直在美国电商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近年“海外版拼多多”Temu 上线,采用低价策略迅速崛起。Temu 的运营模式是零佣金自营模式,卖家只需要负责供货+运货到仓,平台则负责定价、销售、营销、物流及售后等一系列后续流程。但近年来,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各种新营销渠道崛起,流量逐渐向社交端转移,“独立站+社交媒体”的社交电商模式发展迅速,正在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社交电商逐渐成为我国电商出海的重要新方式。

     

    3)新模式:与传统的邮政小包、国际快递、专线物流等跨境物流运输方式相比,海外仓具备配送时效高、物流成本低、消费体验好、规避海运价格波动风险等优势,被越来越多跨境电商卖家所偏好。此外,国家面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支持企业进行海外仓的布局。2021 年中国海外仓数量已经超 过 2000 个,海外仓需求持续景气,未来成长空间可观。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行业竞争环境恶化;价格战影响企业利润;企业海外仓库存管理不善等。

     

    相关个股:

     

    安克创新(300866) 

    理由:公司作为全球布局的跨境电商龙头,优势先发成功打造完善的渠道体系和较高的品牌壁垒,并逐渐发展成沉淀核心能力、快速复制成功经验的平台型公司,我们看好公司把握出海机遇实现长足发展。(参考研报:业绩超预期,核心业务持续创新-天风证券 2024-11-06)

     

    华凯易佰(300592)

    理由:公司精品业务已形成清洁电器、家电、宠物用品、灯具四大产品线,重点打造优势品类,以品牌带动产品客单价及销量良性循环,亿迈平台助理卖家开拓海外市场,享出海大行业红利。(参考研报:新渠道发力实现快速发展,整体业绩承压-民生证券 2024-08-27)

     

    小商品城(600415)

    理由:公司锚定“全球一流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商”战略目标,加速成为赋能小商品大众贸易的全球商贸领军企业。24Q3 主业延续亮眼增长,超公司预期。(参考研报:主业绩超预期,创新业务高质量增长-信达证券 2024-10-21)

     

     

    参考资料

    1、平安证券-AI将是强引擎,国产化有望进深水区-2024-12-16

    2、中信建投证券-AI端侧应用兴起,国产高端芯片亟需国产化-2024-11-25

    3、天风证券-AI算力激涌,光通信乘风而上,通信+踏浪前行-2024-06-30

    4、国金证券-AI发展带来高密度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液冷行业快速发展-2024-05-29

    5、民生证券-从幕后到台前,跨境新趋势洞察-2024-01-10

    6、天风证券-多重机遇催化新气象,跨境电商出海正当时-2024-01-05

     

     

     

    免责声明

     

    本文由亚商投资顾问团队(刘欢老师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2;东方老师熊舞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3)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