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商投顾-利好突袭!中国减肥药直指百亿级市场(附股)!
2024-06-26 17:40:08
导读/核心观点
①又一款减肥药在中国获批上市;
②中国减肥药市场的潜力巨大,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事件驱动:据券商中国公众号消息,6月25日,诺和诺德宣布,司美格鲁肽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在中国获批上市。诺和诺德表示,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周制剂,诺和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能够实现平均17%(16.8kg)的体重降幅。
行业透视
中国减肥药市场的潜力巨大。据机构预测,未来6年中,中国的糖尿病(和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增长1倍以上,超过2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野村预测,中国的GLP-1类药物市场或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一、行业简介
1.减肥药的概念
减肥药,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减肥瘦身作用的药品。
2.减肥药的发展
目前美国市场现存5款获批减肥药物,中国市场现存3款。1999-2001年的3年内,奥利司他在中美两国相继获批;2012-2014年美国先后批准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等三种新药;2021年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美国获批,2023年利拉鲁肽减重适应症、贝那鲁肽在国内获批,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处于上市申请中,不过昨日宣布在中国获批上市。
二、行业现状
1.国内减肥意愿提升
根据 2013 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中国网民展现出较强的主观减肥意愿。在参与调查的 10657 名调查网民中,近 8 成网民认为自己体重偏胖需要减肥;而在体重正常及过低的参与者中,也有 36.2%的参与者依然认为自己偏胖需要减肥,31.3%的人认为自己总体虽然不胖,但是想针对局部减肥。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主观认为自身超重人群数量仍然居高不下,2022 年艾媒数据显示,超过 8 成网民自感体重超重。
2.GLP-1R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减肥药物靶点涉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R)、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等,其中GLP-1R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3.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获批的GLP-1R新药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中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因不良反应较小和减重效果较好被开发用于肥胖症治疗。根据诺和诺德2023年一季报,截至2023年2月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已经占据全球抗肥胖药物89%市场份额。
4.多靶点,追求优效化
伴随单靶点GLP-1重磅产品陆续上市、专利到期,以GLP-1R为基础的双靶点和多靶点药物在减重领域逐渐火热,从已公布临床结果横向比较,双靶点药物具有更优减重效果(非头对头比较),潜力较大。
三、产业链环节梳理及相关企业
GLP-1 减肥药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中游 CDMO 服务商-下游创新药/仿制药。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公斤级别以上多肽 API 商业化生产涉及项目包括耗材相关、纯化环节、多肽原料药采购等。相关企业有诺泰生物、圣诺生物、九洲药业、翰宇药业、奥锐特、普利制药、蓝晓科技、昊帆生物等。产业链外包服务看,国内 CDMO 公司有合全药业,凯莱英,九洲药业等,搭建多肽团队及平台,提升 GMP 级别多肽产品交付能力。下游为药企,国内包含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华东医药、通化东宝、石药集团、甘李药业等。未来随着原研 GLP-1 药物专利到期,国内仿制药多点布局及多靶点创新药不断推进在研进展。
1.多肽药物
据统计,截至 2017 年全球共上市 80 余种多肽类药物,其中超过 60 种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生产,化学合成法快捷灵活,但放大生产时成本较高。多肽的合成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目前,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采用半合成法,即采用基因重组法得到多肽主链,再通过化学合成法进行修饰;礼来的替尔泊肽则采用全化学合成。
2.多肽 CDMO
多肽 CDMO(包括糖尿病、减重等所有可拓展适应症)市场望成为下一个重磅 CDMO 细分。根据PolyPeptide 2021 年报,多肽 API 市场估计占多肽药物市场的 5%至 8%,其中约 65%为外包市场。随着更多更优多肽创新药物上市、更丰富的适应症领域拓展及放量,多肽 CDMO 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3.创新药/仿制药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减重创新药不断实现迭代升级:长效化、优效化、口服化,国产减创新药/仿制药也将进入收获期。
目前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旗下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已于 2023 年 7 月获批减重适应症,启动上市;上海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亦于 7 月获批上市。中期而言: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Tirzepatide 当前处于上市申请中,临床进展方面,信达生物的 IBI-362 等三款药物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将带来更好的给药体验、从而促进行业发展。展望未来:多数三靶点药物仍处临床早期,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减重效率优化的可能性。
四、行业的投资逻辑
1.肥胖率持续上升,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国内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超重/肥胖人数不断增加。根LancetDiabetesEndocrinol,国内成人超重/肥胖率持续增加,2019 年中国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 34.3%和 16.4%;预计至 2030 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 65.3%。
肥胖导致多种慢性病风险增加,减肥药物受到重视。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逐渐受到重视。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减重方式的效果,可以看到,生活方式行为干预的减重效果相对比较轻微,6个月内减重仅4%左右;减肥手术可以减重本身体重的 20%-30%,减重效果好但适用范围较窄;药物减重效果优于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而且较减肥手术受众更广,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2.GLP-1R 靶点潜力大,药物向蓝海领域不断拓展
GLP-1R相关激动剂药物适应症也从降血糖/减重逐渐向慢性肾病、NASH、阿尔茨海默症等蓝海领域快速推进,看好以上大量未满足需求领域临床不断突破下,GLP-1R激动剂市场空间和CDMO需求的增长弹性。
五、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减肥行业有望迎来更多科学、健康的减肥方法。未来的减肥产品和服务应当注重个体差异,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避免不当减肥方法的传播。此外,行业监管的加强将有助于减少不良减肥方法的流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随着减肥药物和疗法的不断研发和完善,减肥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中邮证券认为,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以长效GLP-1药物为核心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40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肥胖人口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肥胖人群数量达3.29亿人,相关药物较少,多数遵循慢病管理模式。GLP-1RA在减重方面已显示出显著疗效,预计2026年,中国治疗肥胖症的GLP-1RA药物市场规模将达122亿元。
产业链相关公司梳理如下:
风险提示:减肥药研发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等
参考资料:20231030—慧博智能投研—减肥药行业深度报告;
网页公开资料编辑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