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光刻工艺的关键材料,国产替代突围在即(附股)!

    2024-06-11 17:38:41

    导读/核心观点

    ①容大感光拟定增2.45亿加码光刻胶,业绩双增毛利率38.56%创历史新高;
    ②半导体光刻胶壁垒高、国产化率低,作为半导体关键材料,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事件驱动:日前,容大感光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2.45亿元,用于高端感光线路干膜光刻胶建设项目、IC载板阻焊干膜光刻胶及半导体光刻胶研发能力提升项目等。业绩方面,今年一季度,容大感光业绩实现双增,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03%,公司的毛利率达38.56%,创历史新高。

     

    行业透视

     

    半导体材料是用于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材料的性能最终会对集成电路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产业链结构看,半导体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主要用于制造环节和封测环节。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众多,按大类划分,可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晶圆制造材料可进一步划分为硅片及硅基材料、电子掩模、电子气体、光刻胶等,封装材料可进一步划分成封装基板、引线框架、键合丝、陶瓷基板等。材料是半导体产业链细分领域最多的环节,细分子行业多达上百个。今天小编带领大家简单的梳理下材料之一光刻胶。(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资料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一、行业简介

     

    1.光刻是什么?

     

    光刻是半导体制造中最重要的工艺之一(光刻占芯片制造时间的40-50%,占其总成本的30%),决定着芯片的最小特征尺寸。

     

    2.光刻胶是光刻工艺中的关键材料

     

    光刻投影中,掩模版上的图形被投影在光刻胶上,通过光化学反应,经烘烤和显影后在光刻胶上达到转移图形的目的。这些图形作为阻挡层,用于实现后续的刻蚀和离子注入工艺的制程工序。

     

     

    3.光刻胶的主要成分

     

    光刻胶的主要组分是树脂、感光剂、溶剂和添加剂。其中树脂的作用是将光刻胶中的不同材料粘合在一起。树脂决定光刻胶的机械和化学性质(粘附性、胶膜厚度、柔顺性等),树脂对光不敏感,曝光后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感光剂是光刻胶中的光敏成分,曝光时会发生光化学反应,是实现光刻图形转移的关键成分。溶剂的作用是让光刻胶在被旋涂前保持液体状态,多数溶剂会在曝光前挥发,不会影响光刻胶的光化学性质;而添加剂是专有化学品,属于制造商保密开发成分,用来控制光刻胶的化学性质和光响应特性。

     

     

    4.光刻胶的分类

     

    光刻胶按照下游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半导体光刻胶、PCB 光刻胶和显示光刻胶。其中 PCB光刻胶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半导体光刻胶的技术壁垒最高。

     

     

    光刻胶品类可根据配套使用的光刻胶划分。光刻机按照不同加工工艺节点可分为g/I线、KrF、ArF、ArFi和EUV,分别对应不同的加工精度。光刻胶可根据配套使用的光刻机类型

    划分为g/I线胶、KrF、ArF、ArFi和EUV。

     

     

    二、行业现状

     

    1.光刻胶的市场格局

     

    光刻胶市场被美日企业垄断。在全球光刻胶市场中,TOP5均为美日企业,CR5合计达85%,市场集中度高。在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中,基本被日本企业垄断市场。市场TOP5中东京应化、陶氏化学、JSR和住友化学均为日本企业,仅韩国东进占据11%的份额。从上述市场格局可以看出光刻胶目前国产化率仍较低,国产替代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晶圆制造使用的光刻胶仍以进口为主,在8英寸和12英寸产线中使用的先进光刻胶有90%以上依赖进口。在美日荷联合制裁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后,国产先进制程用光刻胶的国产化已取得较大进展,在g/I线和KrF光刻胶中已能实现一定替代,而ArF光刻胶正在加快研发进程。

     

     

    2.国内加快成熟制程扩产

     

    2023年中国晶圆产能稳步增长。2023年中国晶圆产能合计达658.72万片/月,同比增长13.8%。其中12英寸产能占比达56.9%,主要应用的光刻胶为ArF和KrF。此外8英寸和6英寸及以下晶圆产能占比分别为24.4%和18.6%,主要应用的光刻胶为g/I线和KrF。

     

     

    根据Semi在2023年Q3的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8寸晶圆厂的产能约为670万片/月,在汽车芯片、工业芯片等行业拉动下,在2026年增长14%至770万片/月的产能。此外Semi在2023年Q1预测2023年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约为730万片/月,并在2026年增长至960万片/月。光刻胶作为晶圆生产的必备制材,需求有望受益产能扩建。

     

     

    三、光刻胶产业链环节梳理

     

    光刻胶产业链高壁垒,多环节亟待突破

     

    光刻胶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由树脂、感光剂、溶剂、添加剂等组成,其中树脂和感光剂是最核心的部分,技术难度较大。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等技术难度较低,光刻胶厂商普遍通过外购获得。

     

    产业链中游主要由光刻胶厂商进行光刻胶的配方调配和生产。

     

    下游应用主要分为半导体、LCD/OLED 显示面板及 PCB 制造。

     

     

    目前来说,①供给:树脂、单体、光引发剂等原料壁垒高,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进口难度大。高端光刻胶对树脂性能要求高,且需一一对应;单体合成技术难度大,稳定性、纯度要求高,价格贵;感光剂影响光刻胶性能,高端产品价格高。②制造:光刻胶的配方技术复杂、研发投入大,对产品的稳定性和洁净度要求高;光刻胶厂商的研发投入高,光刻机设备昂贵、进口限制高。③需求:光刻胶品类多,客户端导入及验证周期长。

     

    四、行业的投资逻辑

     

    1.晶圆厂扩产+制程节点升级,驱动国内市场扩增

     

    ①晶圆厂扩产及稼动率提升,景气周期带动光刻胶耗材用量增加。②制程升级以及先进制程占比提升,带动光刻胶单位用量及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加。我们基于晶圆厂的未来扩产规划,从需求端对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进行敏感性测算:中性假设下,预计 2025 年国内年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为 8.84 亿美元,2022-2025CAGR 为 14.23%。

     

     

    2.海外厂商垄断市场,国产化需求迫切

     

    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主要由日系及美韩厂商垄断,2021 年 CR5 市占率近 80%。我国半导体光刻胶自给率低,KrF 不足 5%,ArF 不足 1%,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国产化需求迫切,“卡脖子”亟待突破。国产厂商积极布局,根据公告,目前彤程新材 ArF 胶已具备量产能力,晶瑞电材、上海新阳、鼎龙股份、南大光电均有 ArF 胶产品在验证中;彤程新材、晶瑞电材、上海新阳已有 KrF 胶形成销售;华懋科技投资徐州博康,拥有光刻胶全产业链能力。我们认为,随着中高端产品的研发进展快速推进、新产品导入上量,半导体光刻胶国产替代突围在即。

     

     

     

    五、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半导体光刻胶壁垒高、国产化率低,作为半导体关键材料,自主可控需求迫切。国内厂商积极布局光刻胶及其上游材料供应链,中高端“卡脖子”产品有望加速突破。产业链相关企业梳理如下:

     

    1.国内主要半导体光刻胶上游原材料及光刻胶配套试剂企业:强力新材(光引发剂、树脂)、久日新材(光引发剂、光刻胶)、圣泉集团(树脂)、瑞联新材(单体)、万润股份(单体、树脂)、格林达(光刻胶配套试剂)。

     

    2.国内主要半导体光刻胶企业:

     

    ①彤程新材:国内半导体光刻胶龙头,新产能放量在即;

    ②鼎龙股份:平台型半导体材料龙头,高端半导体光刻胶新布局;

    ③晶瑞电材:电子材料平台型公司,KrF 光刻胶出货环比提升;

    ④华懋科技:参股徐州博康布局高端光刻胶,战略布局光刻材料;

    ⑤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与功能性涂料双轮驱动,KrF 光刻胶小批量销售;

    ⑥南大光电:多个产品线发力电子材料,推进 ArF 光刻胶产业化;

    ⑦艾森股份:以先进封装材料为核心,光刻胶业务稳步推进;

    ⑧飞凯材料:紫外固化、半导体、屏幕显示等多元布局,光刻胶研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⑨雅克科技:国内前驱体领先企业,布局多品类光刻胶持续渗透。

     

     

    风险提示:国内芯片产能扩产不及预期、光刻胶国产化不及预期等

     

    参考资料:20240424——源达证券—国内加快成熟制程扩产,光刻胶国产替代加速突破;

                 20240110——国投证券—高端国产替代系列--光刻胶:半导体制造核心材料,国产替代突围在即;

               网页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