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商业航天开启2.0新时代,万亿赛道在招手(附股)?

    2024-05-10 17:58:39

    导读/核心观点

    ①哈工大牵头成立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 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②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商业航天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

     

    事件驱动:5月8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联合百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商业航天从2015年起步,2023年整个行业的里程碑式技术井喷式发展。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商业航天到今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又迎来新的机遇。业内认为中国开启了“商业航天2.0时代”。

     

    行业透视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甬兴证券表示,商业航天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相关公司陆续试验并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为星座建设、卫星互联网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商业航天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一、行业概况

     

    1.商业航天是什么?

     

    不同国家/地区对商业航天概念定义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商业航天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商业航天除了具有传统航天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特点外,还具有经济性、市场驱动性及约束性的特点。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背景下的商业航天概念探讨》、《航天发展新动力——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是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作为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的建设,开辟全新的发展赛道,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绘制

     

    2.商业航天历程简述

     

    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当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商业航天发展九年时间,2024年对商业航天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艾媒咨询数据则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2023年整个行业的里程碑式技术井喷式发展,而今,商业航天又迎来新的机遇。业内认为中国开启了“商业航天2.0时代”。

     

     

    二、行业现状

     

    1.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航天产业是只有“国家队”才有能力去做的,而今商业航天的起步发展证明了“民间”力量参与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卫星、火箭、发射场构成了商业航天的硬件基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在建设中,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2.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2015-2021 年 CAGR 高达 22.3%。2022 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为 3840 亿美元,同比下降 0.52%,2017-2022 年 CAGR 为 2%。在政策和资本等多方加持下,2015-2021 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 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全球增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经突破 1 万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2.3 万亿元。

     

    3.国内星座计划拉动卫星发射需求,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低轨小卫星的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廉,传输延时更短、路径损耗更小,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可以覆盖全球,频率复用更有效。各国已开启低轨卫星竞赛,近年来中国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也相继启动,且发展后势强劲。根据《中国经营报》,目前中国合计规划卫星数量 2.6 万颗,有望带动卫星发射需求大幅上升。“国家队”或已无法满足发射需求,商业航天迎来发展新契机。

     

    4.火箭制造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载火箭朝着大运力、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从商业航天产业链来看,我国商业火箭企业主要为非上市公司,包括中科宇航、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和翎客航天等。一般来说,火箭运力越大,单位发射成本越低。以美国的 Space X 公司为例,猎鹰 9 号的单位发射成本为 2700 美元/kg,预计星舰将下降到 60 美元/kg,可见随着火箭运力的提高,单位发射成本大幅下降。此外,通过回收火箭也能大幅降低成本,同时还能明显降低火箭产能需求。以 Space X 的猎鹰 9 号火箭为例,全新的火箭成本为 5000万美元,而在回收了一级和整流罩后的复用火箭成本仅为 1500 万美元,成本下降 70%。以猎鹰9 号为代表采用的垂直返回方式是火箭回收的主流技术路线,也是目前公认商业价值最高的回收方式,国内火箭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火箭回收技术,翎客航天、深蓝航天和蓝箭航天等企业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5.液体火箭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甲烷火箭是商用回收的最佳选择

     

    虽然固体燃料技术难度较低、成本较低,更适合商业航天领域,但由于固体燃料一旦点燃就难以关闭或重启发动机,这大幅限制了二级火箭的变轨和一级火箭的回收能力,降低了火箭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液体燃料更有望成为商业航天未来的趋势。以往的液体火箭推进剂通常集中在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氢这两种上,直到 Space X 宣布将采用甲烷作为新型猛禽发动机的燃料,液氧甲烷才引起广泛关注。液氧甲烷不仅燃料价格最低,而且不存在发动机积碳问题,使得它天然适合复用,还能实现煤油难以企及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因此最适合商用。

     

    如今,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信心。相信后续政策、资金、人才和任务等有望逐步向商业航天产业倾斜,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加速键”。

     

    三、商业航天产业链分析

     

    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火箭制造和卫星制造;中游包含了卫星发射和地面设备制造;下游则主要是卫星的运营和服务,下游应用一般可以分为导航、通信和遥感应用,除此以外还有载人航天、太空探索和航天教育等新兴应用。

     

     

    1.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产业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上游,也是卫星应用产业拓展市的基础。当前卫星通信、导航及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卫星制造的需求构成了核心驱动力。

     

    2023年以来,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以及上海“G60星链”、航天科工集团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计划的相继提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卫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2024-2026年潜在市场空间超过2400亿元,行业整体规模由稳定持平转为快速增长的确定性较强,板块“价值投资”属性将愈加凸显,各卫星制造企业相关业务收入与业绩规模有望迎来提升。

     

    卫星制造产业链各部分上市公司情况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集中在卫星产业链中上游分系统领域的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领域,星载上游元器件配套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

     

     

    2.航天发射

     

    2023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7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火箭企业累计发射12枚运载火箭,超越历年总和,开创多项纪录。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空前增加,我国民营火箭企业集体转攻“液体+可复用”火箭,“液体+可复用”火箭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航天发射的市场焦点。根据各企业披露的发射计划,我国首枚成功实现可复用的火箭有望出现在2024-2025年。

     

    2024-2026年我国航天发射年均市场空间有望突破260亿元。可以了解已实现规模化发射或在研阶段具备先发优势的火箭总装企业、参与火箭核心环节配套或在火箭制造领域拥有新兴技术应用的企业、以及火箭发射测运控领域中具有技术或渠道优势、或具有相对完善的地面基础设施的企业。

     

    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如下所示:

     

    3.卫星通信

     

    2023年以来,卫星通信(含卫星互联网)的概念性相关事件频繁发生,都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高度关注,行业发展也确实产生了实质性变化,我国已初步建成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沿线重点区域的高轨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技术验证阶段、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大众智能手机结合带来消费端市场增量、卫星通信有望成为6G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等。

     

    卫星通信应用产业链主要为地面设备和运营商构成,相关上市公司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4.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产业是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细分板块。从行业发展变化上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重点仍是拓展国内“卫星导航+”或“+卫星导航”的新应用领域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

     

    机构预测,“十四五”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卫星导航产业需求侧景气无忧。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循环。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中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是供众多行业应用。具体产业链图谱如下图所示。

     

     

    5.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应用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近年来卫星产业四大细分市场中最高的,2019-2022年复合增速达到50%以上,未来3年行业核心产值有望维持40%的增速。

     

    当前,遥感产业下游数字政府建设、实景三维、灾害监测等toG领域对卫星遥感需求不减,卫星遥感行业在短期内整体仍处于朝阳高速发展阶段,下游应用市场需求有望维持在40%增速左右,2025年核心产值有望超过300亿元,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见下图所示。

     

    四、行业的投资逻辑

     

    1.航天产业估值已处于近五年历史低点附近

     

    通过对中航证券航天行业指数标的进行PE(TTM)统计,截至2024年3月末,指数市盈率为43.47倍,较去年12月底下降4.25%,处于2018年以来的5.89%分位。2024年2月,航天业整体估值水平下探到历史较低水平,3月有所回升。

     

     

    2.在中央方针指引下,各地政府商业航天产业政策布局各显其能,引导资本参与支持航天事业发展

     

    2023 年,北京市大兴区、丰台区发布区级商业航天产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南箭北星”的商业航天定位。10 月上海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 年)》,明确提出布局“天地一体”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并构建低轨星座;11 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则提出深入贯彻航天强国与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此外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也分别发布地方政策,加快推动数字航天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协同、完善产业链等。

     

    3.商业航天下游需求逐渐释放,消费电子、智能出行终端产品涌现,未来规模化市场可期

     

    消费电子与智能出行是民用卫星通信市场的两大典型场景,配备卫星通信能力的 C 段终端产品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将驱动卫星通信打开大众市场。消费电子方面,自搭载天通的Mate60Pro 发布以来,至今已有多款智能手机配置了直连卫星功能,未来随着天地一体化,手机直连卫星有望从头部品牌高端机型向中高端机型继续渗透。智能出行方面,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车企积极探索车载卫星应用落地,高精度定位、车规级导航与车载卫星通导融合成为应用热点。机构认为在民用市场需求驱动下,终端卫星直连技术将逐步成熟,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建设和卫星制造等供应链有望快速增长。

     

     

    五、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 多家机构提示投资机会

     

    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方正证券称,在当前全球商业航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卫星互联网有望于2024年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目前星箭制造及发射能力正快速提升,应用端场景如手机直连、民航机上WIFI等发展迅速,相关上市企业如铖昌科技、海格通信、佳缘科技、思科瑞、航天环宇、航天电子、上海瀚讯和信科移动等。

     

    中信证券表示,我国航天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星座的建设、大运力低成本趋势正引领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万亿市场规模的新赛道即将扬帆起航,为相关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中航证券表示,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空前增加,“液体+可复用”火箭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航天发射的市场焦点,如已实现规模化发射、参与核心环节配套、以及测运控领域中的企业。相关上市企业如航天智装(星载IC)、国博电子(星载TR)、中国卫通(高轨卫星互联网)、海格通信(卫星通导终端)、航天环宇(地面基础设施)、振芯科技、海格通信(北斗芯片及应用)、中科星图(卫星遥感应用)。

     

    概念股梳理如下

     

    1)高华科技:

     

    公司为商业火箭研制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变换器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全箭遥测及控制系统、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发射靶场等场景。公司已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2)超捷股份:

     

    公司2024年4月接待调研时表示,已设立专门商业航天业务团队,目前业务主要为商业火箭箭体结构件制造,包括壳段、整流罩、发动机阀门等,预计在今年5月完成产线建设。

     

    3)全信股份:

     

    公司是空间站及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配套单位,承担了多款线缆的研制和保障任务。

     

    4)创意信息:

     

    公司在5G与卫星互联网方向,将持续保持卫星通信产品在业内的领先优势,加深与各大军工研究所以及商业航天企业的合作,构建卫星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伙伴体系。

     

    5)中天火箭:

     

    公司形成了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小型制导火箭等系列化小型固体火箭业务。

     

    6)国博电子:

     

    公司在低轨卫星和商业航天领域均开展了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工作,多款产品已开始交付户。

     

    7)航宇微:

     

    公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进入卫星运营环节的企业之一,从时间窗口、产业布局、企业规模、资源能力等方面看,已成为卫星大数据行业引领者之一。

     

    8)新研股份:

     

    公司以控股子公司明日宇航载体,发展航空航天业务。公司有生产低轨卫星包带、挂钩、缝隙天线等产品;公司生产的钛合金零、部件中,有几十种应用于导航卫星(高轨卫星)上。

     

    9)航天环宇:

     

    航空航天工艺装备板块,公司承担金属及复合材料零部件成型工艺装备、装配型架、复合材料零件自动化生产线、部段和整机装配生产线、非标装备等产品的研制、维修及服务,完成了卫星天线反射器、火箭整流罩等航天器的工艺装备的研制交付。

     

    10)博云新材:

     

    公司所研发的碳/碳喉衬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快舟系列” 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上。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参考资料:20240309——东方证券——聚焦新质生产力,把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的投资机会;

                    20240416——中航证券——航天产业月报:春风十里,星途渐明,商业航天市场持续扩容

                    20240102——华泰证券——2023 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