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商投顾-解开储能“冻龄”密码,掘金万亿规模市场(附股)!
2024-04-10 18:03:33
导读/核心观点
①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储能系统“天恒”;
②2024年储能依旧是增速最高的赛道之一,头部企业价值凸显。事件驱动:4月9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以下简称:天恒储能系统)集“5年零衰减,6.25兆瓦时、多维真安全”于一体,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容量5年零衰减是长寿命锂电池的一个里程碑,对致力于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储能电站而言,功率零衰减同样至关重要。天恒储能系统采用了仿生SEI和自组装电解液技术,为锂离子清除路障,实现5年功率和容量零衰减,辅机功耗全生命周期可控且不增长,真正做到由内而外的“冻龄”。
行业透视
随着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新型储能在世界范围内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储能行业越发受到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新型储能,意味着新型储能行业有望迎来更好地发展,前景无限。(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一、行业简介
1.什么是储能?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通常特指电力储能,是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形式储存起来,以便需要时使用的过程。储能有助于提高输出电能的稳定性、平滑用电负荷,从而有效提高供电质量和用电效率。
2.储能的分类
根据技术特点的不同,储能可划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机械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主,是目前最为成熟、成本最低、使用规模最大的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电磁储能成本较高,目前占比较低。
3.储能的应用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构成,储能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
供应端(表前市场):表前储能即安装于用户侧电表外的储能系统,包括安装于电源侧、电网侧的储能系统,由于装机规模较大,又称为大储。
应用端(表后市场):主要包括居民、工商业等用电方,配置储能(可结合分布式光伏配置)可节约用电成本、保障用电稳定。
其中用于家庭用户的储能系统我们叫户储。安装于工商业用户侧的储能系统我们叫工商业储能。
4.储能的技术路线
抽水蓄能:现存储能装机的主要路线,其选址依赖特定地理资源,且建设周期长(通常在5-6年),增长空间有限。
新型储能:通常指除抽水蓄能之外的储能技术,现阶段以电化学储能为主。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截至2022年底,全球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37.2GW。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188GW,规模占比首次低于80%。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行业现状
1.工商业储能崛起
2023年,全球工商业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增长速度超过源网侧和户储端,达到115%。其中,中国工商储新增装机增速达到105%。
2.全球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美国去年出台的IRA法案于今年正式生效、欧盟的新电池法等政策,均对储能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台402项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政策54条,地方政策348条,涉及储能补贴、新能源配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等。
3.集中式储能技术突破
集中式储能由于其容量大、效率高、可靠性高的特征,能够满足大规模电力系统的需求。许继电气自2009年承接国内第一个集中式储能项目,研发了基 于 电池 工作特性的SOC动态反馈自适应调整估算技术、基于物理实体数据切片的GW级储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十大储能核心技术,突破行业瓶颈。
三、产业链梳理及分析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制造、下游应用。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结构件等。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对于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一般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
其中,电池组是储能系统的能量核心,负责电能的存储;BMS是系统的感知核心,主要负责电池监测、评估和保护以及均衡等;EMS是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能量调度等;PCS是系统的决策核心,主要负责控制充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产业链下游主要为不同应用场景的运维服务等,如储能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实现调峰调频、减少弃光弃风、缓解电网阻塞、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等功能;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备用电源,以及为机器人系统供电,保障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稳定运行等。
1.大储(锂电)
锂电池储能是大储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增量装机类型,其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储能设备、中游系统集成、下游电站等环节。
PCS即储能变流器,可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
2.户储
户储系统主要由储能电池和变流器构成,终端产品可为单独的储能电池系统+变流器,也可以是两者的集成。
3.工商业储能
工商业储能是指安装于工商业用户侧的储能系统,为用户节约用电成本、提升用电稳定性。从产品形态来看,工商业储能产品通常为百千瓦时级的户外机柜,采用模块化设计。
四、储能行业投资逻辑
1.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进入调整阶段,储能地位日渐抬升
目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进入调整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储能列为加速其清洁能源转型的必选项。我国现阶段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储能产业体系及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和CBES统计,2023Q2国内储能招标规模24.1GWh,同/环比+189%/53%;储能中标规模21.8GWh,环比+185%。Q2装机容量8.8GWh,其中6月装机近5GWh。6月储能平均报价1.12元/Wh,与五月相比基本稳定,整体数据向好。
2.储能市场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中国能源转型对电力的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向脱碳目标的迈进,电动汽车、电器、热泵以及电气化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等耗能需求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5G、自动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数据需求激增,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对于电力的需求,尤其是清洁能源的需求。结构性较高的电力需求以及过渡性电力供应的不稳定相结合,在未来或将导致更大的电力波动。
为了缓解日内和季节性电力的波动,并确保持续的电力供应,电网可能依赖两个支柱:大型储能系统和灵活性发电(例如:火电,煤电灵活性改造)。2023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表示,发展日间级储能技术是我国碳达峰(2030年)前推动电网向动态平衡过渡的保障,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共同发展是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短期来看,我国储能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仍呈现商业化不足,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但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储能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深度参与我国的新型电力市场建设,并探索出更多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随着碳中和进程发展逐渐成熟。根据 EESA预测,若保持现有增速,中国储能装机规模在2030年(碳达峰期间)将超过260GW,远超过IEA对2030中国电力部门净零排放所需储能(180GW)预期。
五、储能行业主要参与公司
1.大储(电池环节)
大电芯应用于大储的优势明显。280Ah以上大电芯已成为储能主流产品,电芯单体容量向300+Ah迈进。
2.大储(PCS和系统集成)
PCS:主要参与者为光伏逆变器厂商,部分向下布局系统集成环节。
系统集成:参与者繁多,竞争趋于激烈。
3.大储(储能温控)
储能温控:参与者技术较为成熟,储能新赛道带来潜在增量。
4.户储(变流器)
国内外主要参与者多为光伏逆变器企业,储能变流器技术、产线和供应链与光伏逆变器共通。
5.工商业储能
工商业储能市场处于早期阶段,竞争格局分散。海内外头部储能企业、初创公司等积极入局工商业储能赛道。
六、投资机会
东海证券研报认为,当前国内独立储能项目收益仍主要来自容量租赁费用,现货价差收益相对有限,独立储能项目发展仍需等待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建设完善。从长期来看,碳中和背景下风光发电渗透率仍将不断提升,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加大,独立储能收益空间广阔。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研报认为,2024年储能依旧是增速最高的赛道之一,高竞争与高增长共存,在国内招标趋严的背景下,看好具备规模、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
产业链相关企业展示如下:
宁德时代: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多年全球排名第一,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进行投资和技术布局。
比亚迪: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实力第一,储能产品实现从家庭储能,到工业储能,再到公用储能的全方位布局。
国电南瑞: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和电力智能化领军企业,布局发展储能业务,产品及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等项目。
亿纬锂能:行业领先的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已披露200亿元规模的储能布局扩产计划。
汇川技术:工业自动化产品领军企业,国内最大的低压变频器与伺服系统供应商,新型协控方案为大容量储能控制另辟蹊径。
赣锋锂业:全球第三大及中国最大锂化合物生产商及全球最大金属锂生产商,第一代固态电池已装车 动力、储能产能布局正提速。
阳光电源: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公司,2021年的储能逆变器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14%,增速在168%。
风险提示:储能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滑等风险等
参考资料:202400410--光大证券—宁德时代发布天恒储能系统,需求高景气部分锂电材料涨价:网页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