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减肥药概念卷土重来,此行业有望持续“热辣滚烫”(附股)!

    2024-02-21 17:39:15

    导读/核心观点

    ①减肥药“双雄股价创历史新高”;
    ②减肥药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我国减肥药合规市场有望超过120亿元。

     

     事件驱动:

     

    ①春节期间,美股减肥药“双雄”礼来、诺和诺德股价竞相创历史新高。

     

    ②《热辣滚烫》凭借27.18亿票房成为春节档冠军,有关“贾玲瘦了100斤”话题的热度持续高涨。受到热映电影的影响,京东、淘宝等平台的减肥药销量近期呈现上升趋势。

     

    映射到A股市场,减肥药概念股也“热辣滚烫”大幅走强,板块指数目前上涨接近15%,股价也是突破了20日均线,量价齐升,关注上车机会。

     

     

    行业透视

     

    随着肥胖人群基数与爱美人士需求的增长,减重市场前景广阔、快速扩张,司美格鲁肽有望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作为一种潜在的减肥解决方案,GLP-1类减肥药物受到市场关注,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兴趣。持续看好GLP-1疗法在健康问题上的潜在应用,未来国内产业链或将进一步快速放量,2024年减肥热潮依旧“热辣滚烫”。(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一、驱动减肥药发展的因素

     

    1.肥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一种慢性疾病。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 2(m2)这个指标定义超重或者肥胖。WHO 将 BMI≥25 定义为超重,BMI≥30 定义为肥胖;在中国,通常将BMI≥24 定义为超重,BMI≥28 定义为肥胖。

     

    从肥胖的成因上看,除了遗传因素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构成肥胖的重要诱因。2022 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中,体重超重原因 TOP5 包括:生活作息习惯(48.8%)、喜甜食/油炸食品(47.3%)、暴饮暴食(36.6%)、三餐不定(35.5%)和内分泌失调(27.9%)。

     

     

    各种食物供给的丰富、快餐文化的兴起、零食饮料的诱惑,生物钟的紊乱、电子产品的盛行带来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群的能量代谢天平存在失衡的风险,肥胖成为一类值得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

     

    2.肥胖率持续上升,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国内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超重/肥胖人数不断增加。根据 LancetDiabetesEndocrinol,国内成人超重/肥胖率持续增加,2019 年中国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 34.3%和 16.4%;预计至 2030 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 65.3%。

     

    肥胖导致多种慢性病风险增加,减肥药物受到重视。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诊疗指南中规定的肥胖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比较三种减重方式的效果,可以看到,生活方式行为干预的减重效果相对比较轻微,6 个月内减重仅 4%左右;减肥手术可以减重本身体重的 20%-30%,减重效果好但适用范围较窄;药物减重效果优于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而且较减肥手术受众更广,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3.全球肥胖治疗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全球肥胖患者高发,根据诺和诺德公告,全球大约有 6.5 亿人群受到肥胖的困扰,其中仅有 10%的人会寻求治疗,约 2%的人(1300 万人)会使用减肥药。从这一数据来看,全球肥胖治疗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仍存在着大量未被激活的临床需求,在吸引后来者加入竞争的同时,也为现有药物技术上的迭代,以进一步释放需求提出了要求。

     

     

    4.国内减肥意愿提升,潜在消费者有望驱动减重市场消费需求释放

     

    根据 2013 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中国网民展现出较强的主观减肥意愿。在参与调查的 10657 名调查网民中,近 8 成网民认为自己体重偏胖需要减肥;而在体重正常及过低的参与者中,也有 36.2%的参与者依然认为自己偏胖需要减肥,31.3%的人认为自己总体虽然不胖,但是想针对局部减肥。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主观认为自身超重人群数量仍然居高不下,2022 年艾媒数据显示,超过 8 成网民自感体重超重

     

     

    二、GLP-1 已成为主流减肥药

     

    1.GLP-1R 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目前的减肥药物主要是围绕抑制胃肠道吸收、抑制脂肪合成、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食欲等机制进行药物研发。减肥药物靶点涉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GLP-1R)、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R)、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等,其中 GLP-1R 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2.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占据减肥药主要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获批的 GLP-1R 新药主要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其中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因不良反应较小和减重效果较好被开发用于肥胖症治疗。根据诺和诺德 2023 年一季报,截至 2023 年 2 月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已经占据全球抗肥胖药物 89%市场份额。

     

     

    相比其他减肥药物,GLP-1RR 类减肥药的优势在于:

     

    1)安全性较高,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副作用逐步去除

     

    GLP-1 相关产品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群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安全性优势进一步凸显。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原为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根据专门研究利拉鲁肽对心血管的影响程度的国际权威试验 LEADER 于 2016 年得出的试验数据,利拉鲁肽用药组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较安慰剂组降低了 12%-17%;同年,LEADER 试验带头人 StevenP.Marso 亦发布了针对司美格鲁肽的试验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用药组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较安慰剂组降低了23%-33%。

     

    由于两种药物在保持有效成分不变的基础上,可通过不同剂量配比来延拓至减重适应症,因此对比以往因心血管副作用退出市场的减肥药物,二者的安全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2)药物有效性提升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抑制食欲中枢的基础上,叠加了延缓胃内食物排空的机制。纳曲酮/安非他酮复方制剂、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等传统减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进食中枢,而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此基础上,通过抑制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分泌,延缓胃内食物排空,进而降低食物吸收和转化速度,提升药效。

     

     

    3.GLP-1R 靶点潜力大,药物向蓝海领域不断拓展

     

    GLP-1R 相关激动剂药物适应症也从降血糖/减重逐渐向慢性肾病、NASH、阿尔茨海默症等蓝海领域快速推进,看好以上大量未满足需求领域临床不断突破下,GLP-1R 激动剂市场空间和 CDMO 需求的增长弹性。

     

     

    三、GLP-1 减肥药产业链分析

     

    GLP-1 减肥药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中游 CDMO 服务商-下游创新药/仿制药。

     

     

    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公斤级别以上多肽 API 商业化生产涉及项目包括耗材相关、纯化环节、多肽原料药采购等。相关企业有诺泰生物、圣诺生物、九洲药业、翰宇药业、奥锐特、普利制药、蓝晓科技、昊帆生物等。

     

    中游主要看外包服务,国内 CDMO 公司有合全药业,凯莱英,九洲药业等,搭建多肽团队及平台,提升 GMP 级别多肽产品交付能力。

     

    下游为药企,比如:诺和诺德(NVO.US)的司美格鲁肽、礼来(LLY.US)的 Tirzepatide 当前处于上市申请中,信达生物的 IBI-362 等三款药物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除此以外还涉及:恒瑞医药、华东医药、通化东宝、石药集团(01093.HK)等。未来随着原研 GLP-1 药物专利到期,中国仿制药多点布局及多靶点创新药不断推进在研进展。

     

     

    四、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梳理

     

    减肥药市场前景广阔。据相关数据预测,预计2025年,我国减肥药合规市场有望超过120亿元。摩根士丹利根据市场需求估算,到2030年,减肥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40亿美元。减肥药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一众国内药企下场角逐。相关企梳理如下:

     

    礼来(LLY.US)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全球性制药公司,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之一。Q2礼来收入为8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主要增长来源于Tirzepatide、阿贝西利、恩格列净、依奇珠单抗等的产品营收。鉴于业绩展现出的超预期增长,礼来更新2023年财年的财务指导,将公司营收上调22亿美元至334~339亿美元。

     

    诺和诺德(NVO.US)诺和诺德是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2022年总收入1769.5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6%,  在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开发和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备受关注的III期试验“SELECT”的积极结果超出了预期,或表明所谓的“减肥神药”Wegovy在降低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领域中存在潜在的作用。

     

    信达生物(01801.HK):产品管线丰富,聚焦肿瘤领域,战略布局心血管及代谢、自身免疫、眼科等慢病领域;涵盖 35 个创新分子研发,其中 8 个产品已上市,3 个产品已提交 NDA,5 个产品进入关键性临床。加强国际化合作。公司已与礼来、赛诺菲等国际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坚定全球创新发展。

     

    华森制药(002970)表示,公司减重产品有用于餐后排油的曲畅奥利司他胶囊、用于均衡营养吸收的全营养短肽版固体饮料伴尔美,两者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尔康制药(300267)作为专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拥有注射用丙二醇、注射用盐酸等高端药用辅料产品,可用于减肥药相关产品的生产。

     

    双鹭药业(002038)生产的GLP-1日制剂利拉鲁肽,正处于临床数据整理阶段,目前已完成Ⅲ期所有受试者随访,预计明年提交注册申请。

     

    华东医药(000963)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目前处于临床Ⅲ期入组阶段,入组受试者数量正在逐步增加。

     

    海翔药业(002099)公司是中国较早开展国际 CMO/CDMO 企业之一,2008 年即与德国 BI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辉瑞,BI,MEIJI 等全球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伙伴。在 CDMO 上拥有高难度化学合成,酶生物化学,生物发酵,多肽等特色平台。公司在全球享受良好的国际声誉,被辉瑞评为一级外部供应商,中国地区仅有两家“Low Risk”企业之一。

     

    诺泰生物(688076)公司以多肽为主化药为辅,2022 年多肽类自主产品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126.3%。目前已形成多种高端仿制药原料药和制剂的产品研发布局,截至 22 年底连云港生产车间已布局 2 个多肽原料药车间,5 个化药原料药车间,2 个制剂车间。

     

    圣诺生物(688117)立足多肽领域,拓展 CDMO 服务项目与提升生产效率。公司聚焦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抗肿瘤,慢性乙肝,糖尿病及产科等重大疾病领域。

     

    昊帆生物(301393)公司为全球医药研发及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特色原料,产品主要应用于多肽、核苷酸和医药合成等领域,产品范围涵盖特色酰胺键构成用多肽合成试剂、分子砌块、蛋白质试剂等种类。

     

    恒瑞医药(600276):成立于 1970 年,2000 年在上交所上市,是一家集研产销为一体的创新型国际化药企。多领域广泛布局,产品聚焦抗肿瘤、手术用药、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持续加码研发,目前在中国已有 13 款创新药及 2 款引进创新药获批上市;

     

    信立泰(002294):公司聚焦慢病领域,布局涵盖心血管四大领域(脑血管、心血管、心脏实体、外周血管)及六大科室(心内科、心外科、神内科、神外科、肾内科、血管外科);另布局的植入介入器械产品,正准备分拆上市。持续研发投入,迎来创新收获期。2022 年研发投入 9.17 亿元(+32.69%),主要在研项目约 60 项,其中进入临床Ⅲ期及以后的产品有 6 个。另自研产品海外临床稳步推进。

     

    丽珠集团(000513):是集研产销为一体的综合医药集团。业务布局多元化,公司业务涵盖化学制剂、生物制品、特色原料药、中药、诊断试剂等几大板块。积极创新转型,公司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持续聚焦创新药及高壁垒复杂制剂的研发,目前高壁垒复杂制剂及生物制品在研管线 15 项。

     

    翰宇药业(300199):公司坚持仿创结合,以多肽药品为核心,布局妇产生殖、消化止血、代谢类及抗感染四大治疗领域,多肽药物批件(24 个)、新药证书(9 个)和临床批件(17 个)数量中国领先。公司高度重视研发,2022 年研发费用 1.59 亿元(+50.15%),占营收比重达 22.53%。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创新药专利纠纷的风险等

     

    参考资料:20231030--慧博智能投研—减肥药行业深度报告;网页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