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强刚需+高壁垒+稳增长,黄金赛道非它莫属(附股)!

    2023-12-04 17:39:46

    导读/核心观点

    ①板块中同比增长最快,盈利能力优秀,净利率水平稳定;
    ②产品供不应求,景气持续提升,行业或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事件驱动:血液制品板块2023年第三季度的单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在所有板块中增速最快,相较二季度增速明显提升;单季度营收环比增长6%,进入2023年以来环比增速逐季提升;单季度销售净利率27%,在所有板块中最高,综合盈利能力优秀,并且净利率水平稳定。

     

    首创证券研报指出,血制品终端需求保持平稳增长,而供给端由于新设置浆站需审批需经历建设和采浆量爬坡周期,行业总体采浆量弹性有限,血制品供需关系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相关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

     

    行业透视

     

    血制品为强监管、高壁垒的资源属性行业。国内血制品行业在血浆原料管理、单采血浆站管理及浆站制度、血液制品生产质量规范及血液制品批签发、药物警戒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强监管行业。(文末附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血制品概念A股趋势图:

     

     

    日线级别可以看到,概念板块已经突破前期小平台,60日中期均线已经开始拐头向上,并且短期均线呈现多头排列,趋势走势不错,有望催生一波上涨行情。

     

    一、血制品的主要品种及用途

     

    血液制品应用广泛,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最早的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应反法西斯战争前线抢救伤员的需要而诞生的,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作为血液的替代品,血液制品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医疗急救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血液制品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原料血浆的需求,血液制品行业普遍呈现出供需失衡的紧张局面。

     

     

    血制品种类及适应症:

     

     

    二、血制品行业特征

     

    1.资源垄断性行业

     

    血制品生产唯一来源于单采血浆,不能人工生产,血浆具有储存周期限制,且国内仅允许白蛋白进口;从2001年起国内政策规定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存量企业具有牌照价值,且新开浆站具有较高门槛;血浆的采集必须在政府批准的单采浆站中由当地户籍人员献浆获得,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排他性;采浆与生产一体化,大部分血制品公司自给自足,调浆可行性较低,需经过监管部门重重审批。

     

    2.采浆资源禀赋是评价血制品公司第一维度

     

    评判血制品公司未来成长空间的核心维度主要为采浆资源禀赋(新浆站拓展能力)与经营效率(吨浆利润),采浆资源禀赋是最核心要素。血制品公司的吨浆利润取决于吨浆产值,吨浆产值主要依赖于产品批文数量、产品提取效率以及销售能力等多重因素,产品批文数量的增加与提取效率、销售能力是研发投入、生产工艺优化、销售渠道资源倾斜力度的结果。

     

    3.血制品价格体系稳定,需求端稳定增长

     

    血制品为临床刚需品种,人均用量与海外仍有不小差距,医生教育与市场推广逐步强化,国内血制品终端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血制品为临床刚需品种且供给端受限,其价格体系较为稳定,2022年5月广东联盟血制品集采价格落地,消除市场对于价格体系下行的担忧。

     

    4.供给端发展具有一定周期性

     

    代表血制品行业供给端的先行指标采浆量增长取决于新开浆站数量,新开浆站规划每5年为周期,当前为十四五规划新开浆站与投入运营步入密集窗口,行业采浆量增长有望提速,血制品行业步入新发展周期。

     

    三、血制品产业链全景图

     

    血液制品产业链上游是单采血浆站;中游为血液制品企业;下游为血液制品需求方。血液制品的原料是血浆,由单采血浆站向血浆站采浆区域的户籍的健康居民(献浆员)收集。由于我国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企业为“一对一”供浆关系,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原料血浆将运输至对应的血液制品企业,进行二次检验以及检疫期管理后,可进入合格血浆库,血制品企业将以合格血浆为原料,通过合并血浆、分离提取、病毒灭活以及除菌分装等来生产产品,即血浆采集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均在血制品生产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将直接销往药品经营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和药店,最终提供给患者。

     

     

    从行业壁垒来看,血制品行业原材料为原料血浆,资源有限,且行业愈发走向集中,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龙头血液制品公司具有规模效应,新企业进入血制品行业存在较高门槛。

     

    四、销售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人白静丙价格有所上升

     

    1.市场景气度提升,血制品供不应求

     

    部企业销售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上海莱士、派林生物增速较快,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各血制品企业销售量逐步攀升。其中,上海莱士拓展经销业务后销量和库存都有较大突破,分别为1962万瓶(+36.44%)和1023万瓶(-5.88%),销售产出比增长。派林生物销售量增长速度较快,2022年派林生物销售量为838万瓶(+17.17%),库存量为103万瓶(-36.97%),销售产出比同比增长11.36%。由于血制品行业处于供不应求态势,各公司产销率颇高,2022年除博雅生物外各企业产销率达到100%以上。

     

     

    2.各品种市场占有情况

     

    泰邦生物人白静丙院内销量领先,博雅生物纤原销量第一。白蛋白和静丙作为我国临床需求较大的品种,2022年院内人白销售额175亿,静丙销售额61亿;2023Q1受新冠放开催动大幅增长,院内人白销售额61亿,静丙销售额30亿。

     

     

    国产企业中,泰邦生物人白和静丙院内销量均位列第一,2022年在样本医院销售人白224万盒,静丙276万盒。其他血制品方面,博雅生物纤原销量最多,2022年博雅在样本医院共销售76万盒;泰邦生物八因子份额最大,销量达到68万盒。

     

     

    3.疫情后静丙应用场景丰富刺激产品单价提高

     

    疫情开拓静丙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前期疫情的封控政策限制了献浆活动,而疫情放开后,采浆恢复正常,血制品被广泛用于“抗疫”领域。通过疫情,临床发现静丙治疗肺炎的使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在提高公众认知后,静丙在提高免疫力上的使用也有所增加。2023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期间,静丙需求扩张带动静丙销售量和价格的同步攀升。此外白蛋白的关注也随之提高,23年Q1白蛋白销售量继续突破。另外,国外静丙适应症数量高达两百多种且需求较大,静丙用量更为紧张。我们认为,随着临床实践和证据越来越多,静丙的使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

     

     

    五、供给端:批签发规模普遍扩大,企业吨浆收入情况分化

     

    1.吨浆利润拆解

     

    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上海莱士、博雅生物、派林生物血制品吨浆收入依然上升。总体来看,血制品平均吨浆收入约为250万。分公司看,博雅生物吨浆收入最高,系人纤维蛋白原贡献收入较高。上海莱士2021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增长来源主要在于其新增的进口白蛋白业务。虽然进口白蛋白业务毛利率相对较低,2023H1该业务毛利率为20%。囿于国内采浆量有限,仍未满足市场需求,进口白蛋白有望以量取胜,为上海莱士带来良好而稳定的业绩。

     

     

    直接材料成本是血制品生产成本的核心,卫光生物吨浆成本下降,天坛生物材料成本占比较低。卫光生物则因直接材料成本的下降而下降。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吨浆成本较为稳定。派林生物、上海莱士吨浆成本上升,其中上海莱士的吨浆成本增加幅度较大,主要体现在直接材料成本的上升。天坛生物利用采浆规模优势,能进一步优化采浆成本,其材料成本占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天坛生物的吨浆收入虽不突出,但其拥有的浆站数量和采浆量位列第一,在浆站管理效率上仍蕴含增长潜力。

     

     

    2.国内血制品企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量价同步提升

     

    人白批签发量稳健增长,静丙增速较快,八因子、纤原、PCC维持上升趋势。血制品需求持续向上,批签发量随之增长。2023H1共批签发血制品3761批次(+24.45%),其中白蛋白批签发稳健增长,静丙迎来强势上扬。

     

     

    血制品批签发格局层次分明,天坛生物白蛋白、静丙批签发量均位于行业首位。总体来看,大部分公司近年来批签发量整体上提升明显。其中,天坛生物白蛋白、静丙两大品种皆有明显提高,2022年天坛生物白蛋白批签发约236.60万瓶,静丙批签发约235.29万瓶,创历史新高,位于行业首位。

     

     

    3.行业加快发展脚步,财务数据持续向好

     

    受收入增长驱动,血制品公司毛利增长明显。上海莱士20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28.88亿元(+29.97%),天坛生物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20.80亿元(+6.96%),华兰生物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14.02亿元(-2.30%),博雅生物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9.27亿元(+13.05%),派林生物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12.49亿元(+38.01%),卫光生物22年血制品业务毛利2.30亿元(-35.39%)。

     

     

    血制品业务净利润稳步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其中,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的数据出现剧烈波动,原因在于当年经营变化:上海莱士2018年采浆量和生产量均较上年增长,主营业务保持平稳;但是当年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公司证券投资产生较大损失,最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8亿元,较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6亿元减少281.66%。

     

     

    国内院内血制品销售额持续增长,整体院内占比持续提升。根据中康数据库显示,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国内院内血制品销售额较高,23Q1增长明显,主要是新冠放开后催化需求增长。

     

    六、浆站建设持续推进,行业供给能力逐步提升

     

    血制品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属性,产品的供给受到采浆量的制约。血浆原料供给不足曾经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而近年来,行业内浆站持续拓展、原料血浆供应水平不断上升,例如天坛生物截至2023H1所属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2家,浆站分布扩大至全国16个省/自治区,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76家,筹建浆站 26 家;华兰生物2022年获批 7 家单采血浆站等。随着原料血浆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血制品行业的产品销售有望受益于需求扩容,迎来黄金发展期。

     

     

    七、股东实力持续提升,推动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血制品行业具有很高的政策壁垒,因此优质的股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近年来行业内多个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2023年10月,派林生物的实控人变更为陕西省国资委;

     

     

    2023年6月,卫光生物公告光明国资局与中国生物(实控人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最终实控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拟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设立后中国生物成为卫光生物的间接控股股东;

     

     

    2021年11月,华润医药成为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成为最终实控人。

     

     

    随着血制品行业内多个企业股东实力的持续提升,优质血制品资产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战略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未来中国有望出现多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血制品巨头。

     

    八、投资策略

     

    血制品是强刚需、高壁垒、稳增长的黄金赛道。光大证券研报表示,新冠疫情之后,血制品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院内的需求短期内受益于新冠重症抢救,长期来看则受益于临床渗透率提升所带来的需求扩容,浆站持续建设带来的供给能力提升将匹配需求扩容迎来黄金发展期,股东实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血制品行业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性资源性行业,准入门槛高,公司集中度高,没有进口产品的竞争,产品远期有出海逻辑。随着医生对静丙和白蛋白的认识加深,血制品渗透率会逐渐提升,集采对行业影响较小,看好血制品行业的长期景气度。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安全性导致的潜在风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