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利好升级+巨头入局,智驾产业迎需求端拐点!

    2023-11-17 16:28:59

    导读/核心观点

    智能驾驶产业、行业持续催化、产业链图及相关企业梳理

     

    事件驱动:11月17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通知中智能网联汽车搭载的自动驾驶功能是指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定义的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和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L3级别和L4级别自动驾驶,我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受此消息影响,自动驾驶概念早盘尾盘快速拉升,概念指数上涨1.1%,路畅科技、浙江世宝涨停,天迈科技、启明信息、中国汽研上涨5%以上。

     

     

    今年,上海还将进一步拓展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场景,在金桥、浦东机场等区域提供更大范围、更多场景测试环境。持续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布局,探索自动驾驶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路径,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的示范运营。在中心城区的特定时段、路段试点运营自动驾驶公交。

     

    2023年随着优质车型推出,一方面高速和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体验增强,另一方面智驾降本使得搭载智驾功能的车型价位下探,推动智驾渗透率提升。

     

    一、智能驾驶产业现状

     

    1.体验出发,自动驾驶已经深入人心

    1)自动驾驶带来极致安全和便利体验

     

    自动驾驶功能一方面会带来极致的驾乘体验,另一方面也将大幅提升驾驶安全性。

     

    自动驾驶带来极致的驾乘体验,解放人类双手甚至双眼和大脑,让Robotaxi等愿景得以实现;自动驾驶让车更加“聪慧”,也会同步大幅提升整车的主动安全功能。

     

     

    车企进入城市NOA落地高峰,消费者真正感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

     

    小鹏汽车曾在G6车型发布会上表示,智能辅助驾驶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功能没体验、有高速没城市等问题。据小鹏汽车数据,城市驾驶里程占总驾驶里程的的70%左右,城市驾驶时长占比更高达90%。

     

    城市NOA的落地,意味着自动驾驶将迈入千家万户,让消费者产生最明显的直观感受,彻底改变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参考因素。

     

     

    2)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认知度显著提升

     

    新势力销量重新冲击新高,智能化功不可没。

     

    新势力车企的销量持续创新高,与新势力车企较强的智能化表现密不可分。现象级的车型通经常具有较强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性能,如问界M7和小鹏G6等。

     

     

    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认可度空前提升。

     

    能够升级智驾功能的车型通常比不能升级的价格高数万元,而消费者则仍然对智驾版本报以较大热情。小鹏Max版本和Pro版本价差2万元,问界价差2.5万元,理想包含一些其他的配置,整体差价4万元。而在此基础上,消费者购买能够升级智驾的车型仍然热情高涨,充分表明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认可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

     

    自驾能力领先玩家订单中,智驾版本选购比例较高,智驾成为有效拉动销量功能;

    ①新款小鹏G9上市15天大定超过1.5万台,其中选购Max版本用户占比超过80%,一线城市max订单占比接近90%;

    ②新款问界M7改款自发布起,25天累计大定超5万台,其中Max版本订单占比超过60%,ADS高阶选装率接近70%;

    ③宝骏在门店开放试驾后10月上海地区云朵的订单比例中,灵犀版(智驾版)比例超过70%。

     

     

    2.巨头入局赋能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迎行业奇点

     

    2023年多家车企巨头升级智驾系统,推出城市NOA功能,向L3等级自动驾驶持续推进。3月,小鹏推出了新一代智驾系统 XNGP;4月,华为推出 HUAWEI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使在舒适性、安全性、便利性的体验升级颠覆了消费者们对 NOA 局限于高速路的刻板印象,车主为高阶智驾买单意愿逐渐加强。

     

    小鹏 G6 MAX 版(2023年5月至6月)、小鹏 G9 MAX 版(上市15天)销售量占总销量达到 70-80%,2023 新版问界M7的 ADS高阶智驾包选装率达到60-70%(2023年9月17日至10月7日)。

     

    2023年年底,小鹏将在全国50城开放无图 NOA,华为将在全国普及无图城市智驾方案,应用场景的拓宽将持续激发消费者需求感知,自动驾驶行业迎来需求端拐点。

     

     

    二、行业持续催化

     

    1.政策支持推动!高阶自动驾驶有望早日上路

     

    国内目前多项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发展,国家层面政策和地方政策结合,共同助力高阶自动驾驶早日上路。2023年6月,工信部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3),同时支持商业化应用。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在为L3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而积极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深圳市坪山区正在加快推进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区、全域路口网联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环境园封闭测试区将于今年下半年建设完成,届时可全面支撑智能网联汽车L3级、L4级产品准入测试。

     

    2022 年以来北上深各地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汇总

     

    2.城市NOA加速铺开,智能驾驶迎来革命性拐点

     

    众多国内外车企在2023年内发布或试点城市NOA系统并规划在全国迅速铺开,华为预计于 2023年12月在全国开放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城区NCA(原先规划为45城),小鹏也将在 2024年内完成全国主要城市路网全覆盖,城市NOA落地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场景下的辅助驾驶功能带来的智驾体验升级,或将进一步激发消费者对城市场景下更多智驾功能的需求。城市NOA相较于高速NOA交通道路复杂程度呈倍数级增长,对自动驾驶软硬件要求程度更高,城市 NOA 的普及意味着汽车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自主驾驶,标志着汽车智能驾驶真正从高阶辅助驾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

     

    车企自动驾驶方案规划

     

    三、智驾方案持续升级,零部件迎来放量机遇

     

    近年来自动驾驶高速发展趋势下,由于绘图成本过高、法规政策制定节奏限制、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使得高精地图难以满足城市NOA 普及节奏,车企们开始转向“重感知,轻地图”的智驾方案。许多车企提出了以感知为基础,以大模型深度学习为实现路径的技术路线,此路线需要高算力以及高感知能力支撑,有望持续带动高算力芯片、高像素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硬件放量。

     

     

    1.自动驾驶持续升级,车载摄像头迎量价齐升机遇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摄像头是实现众多预警、识别类功能的基础,目前所有的乘用车自动驾驶方案都会运用到摄像头。车载摄像头种类多样,根据不同自动驾驶功能及其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安装位置,车载摄像头可以分为前视、后视和侧视、环视、内置5大类型。其中前视摄像头使用频率最高,性能要求也相应提高,通过广角及普通视角摄像头可实现包括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等多重自动驾驶功能;侧视摄像头代替后视镜将成为趋势,以消除汽车后视镜盲区的存在;环视则帮助车主开启“上帝视角”,通过车身周围的多个广角摄像头实现360°场景还原,形成一副车辆四周的全景俯视图。

     

     

    高像素摄像头成为行业趋势,车载摄像头价值量有望持续提升。提高车载摄像头像素是一种重要的增加自动驾驶方案感知能力的方式。对于部分新能源车企来说,目前主流的 120W到200W像素的镜头已经不再满足感知的需求,行业开始使用800W像素,800万像素摄像头可以进一步探测到100-150m范围内的行人,并且在窄视角的场模式情况下,大约可以探测到500m左右的动态车辆,180m左右的小目标,从而增加汽车规控时间,实现更安全平稳的决策,提升自动驾驶的舒适度和流畅度。随着自动驾驶等级升级,高像素车载摄像头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摄像头像素有望进一步向更高像素发展。

     

     

    2.激光雷达引领自动驾驶新方向,定点上车迎来量产拐点

     

    激光雷达是一种用于精确获得三维位置信息的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获取空间的位置点信息(即点云),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三维建模,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大小、外部轮廓等。纯视觉方案下车载摄像头存在着许多难题,如车载摄像头的拍摄效果会受到恶劣天气、弱光、反光的影响变得模糊不清,以及在出隧道、地下车库等光线剧烈变化的场景下需要复杂的光学号处理,影响自动驾驶的行车安全,激光雷达可以很好地弥补纯视觉方案下的缺点,直接获取三维信息,同时纯视觉方案仍具有瓶颈,且需要大量数据积累和处理,以及强大的算力算法支持,激光雷达则可以大幅提升感知能力,降低高等级自动驾驶对算法的要求。

     

     

    受自动驾驶方案感知需求驱动,激光雷达厂商收获多项车企定点,促使激光雷达厂商快速放量,规模化量产,进而成本迅速下降,由最初的18000 左右下降至今年3000 元左右的最低价格。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表示,华为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至200美元,甚至有望降到100美元。可见,随着未来激光雷达的快速放量、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中短期内其价格将呈下降趋势。激光雷达作为智驾硬件方案成本最高的一环,其价格快速下降使得应用车型价格区间不断下探,由2021年40万元以上的车型过渡至今年最低17万的睿蓝7,未来价格下降至1000元以下时,有望成为智驾标配。

     

     

    当前我国激光雷达上游核心发射接受器件仍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较高环节为光学元件。发射端激光芯片、接收端光子探测芯片是激光雷达上游核心器件,其性能决定了激光雷达的可靠性、探测距离等核心指标。供应格局方面,二者仍以海外厂商主导,例如发射端激光芯片方面,905nmEEL主要由amsOsram等厂商主导,VCSEL芯片则主要被 Lumentum、II-VI(现Coherent公司)等海外厂商垄断;光子探测芯片方面,国产厂商在1550nmAPD 芯片已取得积极进展,根据C&C统计,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APD芯片市场格局中,国内厂商芯思杰占据27%居第二;而在SPAD/SiPM芯片方面(多用于905nm 激光雷达),我国仍依赖滨松、索尼、安森美等海外厂商。

     

     

    3.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感知方案!4D毫米波雷达助力业界突围

     

     

    毫米波雷达能够全天候工作、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更易小型化等优点,与其他传感器良好互补并提供了兼具感知性能与成本的性价比传感器选择,是智能汽车感知层重要组成部分。在纯视觉方案下,车载摄像头易受恶劣天气影响,而毫米波雷达则可以弥补纯视觉方案在雨雪等天气与眩光下的失灵,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感知方案。

     

     

    自动驾驶持续升级带动毫米波雷达市场需求,4D毫米波雷达有望加速上车。据国际咨询机构ICV 研究测算,2022年毫米波雷达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4.9亿美元,预计在2027年达到8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目前主流自动驾驶方案毫米波雷达用量在3-5颗。随着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更新,重新搭载毫米波雷达,将带动更多车企搭载毫米波雷达,未来有望持续放量。4D毫米波雷达加速上车,作为部分激光雷达的平替可以降低感知方案成本,但4D毫米波雷达成本仍高于摄像头和3D毫米波雷达。

     

     

    4.智能驾驶方案带动价值量提升,高速连接器市场加速扩张

     

    汽车自动驾驶的实现依赖于车身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并进行处理,高频高速连接器在其中就起到实现传感器和车内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作用,同时起到连接和固定传感器的作用。

     

    现有高频高速连接器可分为四类,分别是 FAKRA 连接器、mini FAKRA 连接器、HSD 连接器和以太网连接器。其中 FAKAR 连接器是汽车行业通用标准的射频连接器,用于无线传输,传感器连接,mini FAKRA 连接器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空间和传输优化。HSD 连接器传输效率高,属于差分高速传输,用于数据传输。以太网连接器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连接器,适合高速传输和大数据传输。

     

     

    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高频高速连接器市场需求规模将持续提升。L3 级别自动驾驶奇点已至,未来车企将持续研发 L4/L5 高阶自驾车型。一方面,汽车主要依赖于传感器采集车外环境信息传输至车内信息处理中心以实现自动驾驶,因此随着汽车自动驾驶升级,未来在智能汽车上搭载的传感器数量将持续提升,带动连接器数量同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引领下,L2+智能驾驶车型的出货量预计不断攀升,占比不断增加,高频高速连接器需求旺盛。连接器作为自动驾驶传感器与汽车实现数据传输的重要接口,未来将随着自动驾驶升级以及高阶自动驾驶车型出货实现持续攀升。

     

     

    随着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加速发展,车载传感器及智能座舱设备数量将增加,同时更多的网联应用以及城市自动驾驶场景中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对所需传输数据量将持续扩大,进而增加使用的高速连接器数量。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不断提升,高速连接器的单车价值量有望不断增加。

     

    四、产业链全景及相关企业

    1.产业链图

    感知系统:主要利用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时收集车辆周围的各类信息,包括道路、车辆位置、其他车辆与行人、障碍物等。

     

    决策系统:感知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后,传输到决策系统,决策系统通过芯片、AI算法以及高精度地图等,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相应的决策信号和路线规划。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接收到来自感知和决策的信息后,执行各项行车决策。执行模块主要包括方向盘执行机构、人车交互系统等。

     

    2.产业链相关企业梳理

     

    五、总结

     

    智能驾驶落地加速,将进入快速放量期,短期内华为智驾升级与新车发布将强势带动产业链感知层硬件及其上游、连接器需求,看好智能驾驶产业链。细分领域中部分重点公司深度绑定于华为汽车产业链,短期内有望受到问界、智己、阿维塔等新车发布的持续驱动。中长期看,重点公司凭借其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伴随智能驾驶升级落而持续受益,重点企业的业绩值得期待。

     

    川财证券指出,目前我国辅助智能驾驶市场不断普及, 消费者对该功能认知度不断提升, 在此背景下,政府大力加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板块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板块,看好相关板块未来增量空间。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支持, 叠加科技强国战略的发展目标,市场资金对于相关产业的配置有望提升,智能汽车相关板块有望出现新一轮投资主线。

     

    两条投资主线:

    1.智能驾驶增量市场:包括域控制器、摄像头、AR-HUD、激光雷达、芯片等领域;

    2.智能驾驶领军整车供应链:特斯拉、华为、小鹏等核心供应商

     

    智能驾驶产业链标的:

     

    风险提示:智能化渗透率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