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商投顾-重磅大会召开在即,此行业奇点临近!

    2023-10-23 15:16:02

    导读/核心观点

    卫星互联网、优势、产业链全景梳理、成长空间广阔

     

    事件:经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2023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将于10月25日-27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同期举办“展览会”。今年卫星大会主题为“数字化转型赋能卫星应用产业”。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倍受国内外业界关注的国际会议。

     

    国信证券马成龙分析指出,卫星应用是卫星产业链的价值重心之一,当前阶段最成熟的卫星通信应用是包括电视广播业务等在内的视频业务。而低轨卫星在家庭宽带、中继回传、企业网络、海事通信、机载通信、政府及特种市场以及卫星物联网等场景有较高的应用潜力。根据SIA数据,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2.48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6.92亿元。那么接下来围绕卫星互联网,小编简单说一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卫星互联网产业概况

     

    1.概念解析

     

    卫星互联网即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联结,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地面基站被搬入空中的卫星平台,每颗卫星都是天上的移动基站,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用户提供高带宽、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卫星互联网是继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革命。

     

     

    2.卫星互联网的优势

     

    卫星互联网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的新型网络,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时延、低成本、广覆盖、宽带化。目前主流通信手段是依托中继站进行信息传输,对地面基站数量要求较高,需考虑地形、用户密度等因素,5G时代下中继站覆盖区域小于4G,铺设密度要求更高;光纤通信方式,光纤本身成本低,但是光纤铺设及维护成本较高,对铺设环境要求较高。卫星通信脱离地面,受地形、移动速度、自然灾害等问题影响较小,虽然因远距离传输信号衰减较大,但优势体现在能够实现最大18100km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大、系统维护费用较低、容灾性较高等方面。

     

     

    目前全球仍有很多像海洋、偏远或欠发达的区域,近一半的人口无法上网。原因是像在沙漠、海洋、冰山深处这样的极端地理环境面前,地面通信基站信号无法覆盖,另外有很多地区大规模建设地面网络系统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所以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卫星通信是为基础建设薄弱的区域的网络覆盖提供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也是为海洋、沙漠、冰川等自然区域提供通信的已知最优解决方案。

     

    随着卫星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不仅可以让大山里的孩子随时随地上网课,也可以在灾难来临时,为灾区提供快速及时的应急网络接入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多维度利好催化行业快速发展

     

    1.政策频出加速推进

     

    “新基建”将卫星互联网建设定义为算力技术设施中核心环节之一。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卫星互联网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一并列为新基建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在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原材料双边市场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段通信网络间融合运营、卫星互联网用户段“通导遥”数据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激发各类信息网络“新基建”之间的协同集群作用,将有助于形成行业合力,共同推动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2020年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并预计其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的重要投资阵地。

     

     

    国家多部委提出明确指引,多政策出台扶持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其监管单位为工信部,同时受到国防科技部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监督。201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多项关于卫星互联网的支持政策,顶层设计上,《“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空间互联网的部署;《“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高轨卫星和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各省市层面,多项扶持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的规划陆续发布。这些政策推动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及商业化服务,行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日,五部门联合发声推动卫星互联网。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包括建设5G-A/6G、千兆光网/万兆光网、FTTR、卫星互联网等新型网络,满足元宇宙高速率、低时延、全域立体覆盖的应用需求。推动5G-A/6G、千兆光网/万兆光网、FTTR、高速无线局域网、卫星互联网、云网融合等新型网络技术创新,加快高性能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突破,推动云网、算网协同发展。

     

    2.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建设势在必行,星网引领下组网进程有望提速。

     

    6G是实现万物智联的关键底层技术,既是国际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也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对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至关重要。而空天地海一体网络架构是6G的核心方向之一,6G网络架构相较于此前技术体系,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在于从传统的地面接入向空天地海全方位多维度接入的转变。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将是太空、天空、地面、水面(水下)通信的有机联结。

     

    民用层面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全域网络覆盖,节省非人口密集区域光纤光缆的铺设成本,同时提升长距离信息传输效率;大国发展与安全维度来看,卫星轨道及频段属稀缺资源,“先登先占+先占永得”原则下抢先布局迫在眉睫。“十三五“期间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组网相对较为缓慢,但2020年底已集中向ITU申请12992颗卫星及相关频段,2021年我国成立星网集团统筹规划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加速低轨通信卫星组网进程。

     

    3.国内卫星通信产业快速推进,以华为为代表的产业机会不断涌现

     

    伴随着Mate 60 Pro上架,该机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官方表示“无地面网络,也能拨打和接听卫星电话”。Mate 60 Pro从卫星通信进化为卫星通话,代表着华为在卫星通信领域再次突破。卫星互联网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底座,华为等巨头有望引领整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4.海外龙头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根据未来宇航官方消息,10月11日,SpaceX官方网站全新推出卫星直连手机业务,其适用于现有的LTE手机。无需更改硬件、固件或特殊应用程序,即可通过星链发送文本、语音和数据。预计2024年实现短信发送,2025年实现语音通话,2025年实现上网这是卫星商业化的重大突破,也是支持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有望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三、产业链全景图

     

    卫星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等环节。从产业链上下游划分,卫星制造环节作为前端率先发展。类比地面基站通信,产业首先在制造端起势,如5G基站建设,逐步发展到运营侧,建议首先关注卫星研制环节。随着上游建设完成,卫星发射到位后,关注产业链后端的运营服务环节。

     

     

    卫星产业主要分为四部分:空间段运营(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其中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属于新基建卫星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侧(市场规模占比约7%),而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属于卫星通信应用侧(市场规模占比93%),价值量占比分别为42%、51%、5%、2%,其中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是价值量占比最大的两个环节。

     

    四、卫星互联网未来可期,成长空间广阔

     

    当前,国内正在计划建设一个包含1.3万颗卫星的星座系统,计划4年内完成部署。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数据,中国星网在2020年9月就向国际申请了“GW星座计划”,规划发射近1.3万颗低轨卫星。由于卫星轨道属于稀缺资源,国际遵循先占先得的规定,卫星运营商须在申请登基后的2年内发射计划的10%,5年内发射50%,7年内完成所有部署。

     

    也就是说,为了优先得到轨道资源,我国将要在未来4年内发射近1.3万颗卫星,这与马斯克建立的SpaceX星链计划相当(马斯克预计到2024年部署约1.2万颗通信卫星)。

     

    产业奇点临近。从行业进展来看,国内的卫星行业正处在放量前夕,未来两年有望迎来批量发射。据产业人士透露,星网集团将在今年年底前发射三颗低轨试验卫星,而卫星星座的大批量发射一般都会在试验星发射后的1至2年内进行。这也就意味着,2024-2025两年间将迎来卫星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当前,国内的卫星互联网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的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将会发展到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短期伴随卫星组网环节加速推进下以卫星生产制造和地面设备建设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将率先受益,后续随着技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中长期维度下游卫星互联网应用侧相关环节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相关标的如下:

     

     

    风险提示:我国卫星发射进程不及预期、6G通信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上海亚商投资顾问刘欢(登记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以上内容是基于市场已公开的信息编辑整理,评估及预测为发布日观点和判断,因此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我司不与您分享投资收益,也不承担风险损失。涉及个股仅限于案例分析和教学使用,不作为您最终买卖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