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商投顾-智能时代,“它”就是下一个主战场!
2023-09-29 15:44:05
导读/核心观点
卫星通信的行业概述、产业链及重点公司梳理、驱动发展及未来展望
卫星通信重要吗?我的答案是重要。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卫星通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你会说,没有卫星通信也没关系,我们还有手机、电脑、网络等其他通信方式。但是你知道吗,这些通信方式的背后,都离不开卫星通信的支持。
就拿最近火出圈的华为Mate60来说吧,开售即秒光,订单火爆,其相关产业链个股在A股市场也是掀起了一番投资浪潮,9月投资黑马非它莫属了。如果说其麒麟9000S芯片和5G功能的回归已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居然还引领了通信领域的一项黑科技——卫星通话功能。华为新品支持卫星通话,这也代表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此催化下,卫星通信有望爆发行情。
目前,国内卫星产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卫星通信行业已步入高速建设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我们就将从卫星通信的概念切入,详细的聊一聊该行业的掘金机会。
一、行业概述
1、定义
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面、空中和海洋之间的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廉等优点,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为中继的通信手段,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构成。空间段由不同轨道、用途、频段的卫星构成;地面段指在地球表面的无线电通信站,包括地面站、机载站和船(舰)载站,负责卫星信号接收处理以及卫星姿态的控制等;用户段包括不同类型的用户设备。
信号传输的流程是用户段发出基带信号经过发射地面段处理变为射频信号后发送到空间段,再由空间段对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低噪声、变频、功率放大等处理后发送到接收地面段,再对其处理变成基带信号后,发送到用户段。
2、分类
通信卫星按轨道划分可分为低轨卫星(LEO)、中轨卫星(MEO)、高轨卫星(GEO)。高轨卫星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使得卫星始终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上,可以提供稳定的覆盖范围,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虽然高轨卫星技术成熟、寿命长等特点,但是存在时延高、损耗大,轨道资源极其稀缺的特点。而相比之下,低轨卫星具有低延时、低成本、灵活组网等特点,正在成为卫星通信建设的焦点。
卫星通信按照带宽可分为宽带通信和窄带通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频段划分标准,卫星通信常使用 L(1-2GHz)、S(2-4GHz)、C(4-8GHz)、X(8-12GHz)、Ku(12-18GHz)、K(18-27GHz)、Ka(27-40GHz)等波段的电磁波。窄带通信以 L/S/C 频段为主,主要分布在 GEO 轨道,由于其传输速率低、雨衰小的特点,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和物联网应用;宽带通信以 Ku/Ka 频段为主,传输速率可达上百 Mbs,因此可以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互联网多媒体应用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频率轨道资源需求,目前行业已着手开发 Q(36-46GHz)、V(46-56GHz)等更高的频段资源。
二、产业链梳理
卫星通信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四大重点领域。
卫星制造及发射服务,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集成总装的特点,市场份额相对集中,自然垄断特征明显;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2021 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关于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服务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5%、2%、51%和 42%。
卫星制造领域包括卫星载荷、卫星平台以及卫星 AIT。我国卫星制造成本仍然较高,我国每公斤卫星的制造成本约 10-20 万元。因此,我国卫星制造成本削减任重道远,而卫星平台侧将成为未来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向。
目前,服务运行的基本构成——卫星星座组网尚未完成,因此卫星制造与发射皆是当前市场布局的重中之重。卫星发射由中国空间、上海航天、中国卫星等企业垄断。中国目前共有 4 个卫星发射中心,分别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可充分满足商业发射需求。
通信卫星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地球站及终端设备,参与者数量较多,主要围绕卫星通信天线、卫星终端、射频芯片等领域。我国通信卫星地面系统主要厂商中,地球站及配套主要厂商为中国电科 39 所及中国电科 54 所,终端设备及配套主要厂商为盟升电子、海格通信、七一二、中国卫星、金信诺、华力创通、星网宇达、星展测控等。
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可分为空间段运营服务和地面段运营服务。
通信卫星运营服务资金壁垒高,行业垄断显著。根据工信部的公开发布信息,截至目前,我国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信卫星、中交通信等 6 家企业取得卫星通信相关的基础电信经营许可证,其中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卫星取得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经营资质。中国卫通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提供卫星通信转发器资源出租出售业务,其子公司鑫诺公司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全球网”,依托“全球网”的海洋覆盖,推出海上卫星通信品牌“海星通”,为海洋用户提供海上通信应用服务。
三、产业链重点公司梳理
1、铖昌科技:T/R 芯片核心供应商。公司是 T/R 芯片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探测、遥感、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公司主营业务为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 T/R 芯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向市场提供基于 GaN、GaAs 和硅基工艺的系列化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2、国博电子:T/R 组件龙头。公司是 T/R 组件龙头企业,目前国内能够批量提供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及系列化射频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领先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和射频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砷化镓基站射频集成电路等,覆盖军用与民用领域。
3、航天电子:航天电子产业龙头。航天电子产业龙头。公司航天产品业务为航天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遥测遥控设备等专业设备;军民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等器件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领域。
4、天银机电:星敏感器核心供应商。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商业运营的恒星敏感器生产厂商。子公司天银星际是依托清华大学 20 多年空间技术积累,主要产品包括纳型、皮型两大系列星敏感器,目前已有 190 多台产品无故障在轨运行,在国内商业卫星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应用的卫星包括吉林一号卫星高分卫星、月球探测卫星、全球多媒体通信卫星、鸿雁卫星、科学探测卫星、立方星等。
5、康拓红外:星载计算机核心企业。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智能装备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资产证券化平台,将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幅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子公司轩宇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微系统及控制部组件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各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目前,轩宇空间整体业务在行业内位居前列,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6、中国卫星:国内卫星研制与应用龙头。公司作为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深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主业,并持续完善产业布局。公司宇航制造业务定位于航天器系统集成商和部组件提供商,卫星应用业务以卫星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定位于终端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运营服务并重的综合型信息提供商。
7、长光卫星:卫星全产业链核心民企。公司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自主建设并运营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同时,公司还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
8、中国卫通:卫星通信服务龙头。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公司背靠航天科技集团,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卫星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及 14 颗在轨卫星,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
四、卫星通信的发展驱动及未来展望
1、四大驱动因素叠加,促使卫星通信行业步入高速建设期。
驱动因素一:频轨资源稀缺性,先占先得。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指卫星电台使用的频率和所处的空间轨道位置,是卫星系统建立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二者稀缺且不可再生。
驱动因素二:军事价值突显,民用多场景需求释放。现代战争呈现出陆、海、空、天、电综合对抗的特点,信息化战场趋于多维和扩展,需要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网络对抗。军用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战场信息传输需求。
驱动因素三: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星网集团招投标落地。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建设航天强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2020 年 4 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2020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并扩展通信卫星应用领域。“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进程。此外,各省市也积极推出各项针对通信卫星的卫星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及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政策,助力卫星互联网快速落地。
驱动因素四:卫星及火箭技术进步,制造成本降低。从总体来看,卫星设计和制造从定制化走向标准化,生产线由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升级为高度自动化生产,模块化生产,卫星成本的下降能够有效地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通信卫星需求,推动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
2、未来展望
目前卫星通信涉及领域广泛,主要涵盖军事、海洋、气象、环境、农业等领域。全球范围内,卫星移动通信的主要客户目标包括海上用户、航空用户、陆地用户、M2M(Machine to Machine)用户以及政府用户,连接的终端包含天线、路由器、手机、电脑等。
卫星通信作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空天陆海一体化的关键拼图,助力实现空天陆海一体化蓝图;是 6G 时代的重要角色;并且主流旗舰手机也开始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在此催化下,卫星通信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总之,卫星通信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潜力的通信技术,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2023 年将成为中国星网建设的元年,预判“十四五”将进行中国星网快速密集的迭代验证,“十五五”将迎来全面建设,卫星通信有望迎来长达十年的成长期。
风险提示:卫星通信落地不及预期、产业政策转变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亚商投资顾问赵鑫楠团队(赵鑫楠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4;刘欢执业编号:A0240622030002)编辑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您投资的依据,您须独立作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以上文中个股仅为展示,不作为分享提示不构成投资意见。作者是秉持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制作而成,作者对文中内容的描述力求客观、公正,但相关所涉及到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作者对任何投资产品做出具导向性的购买建议。本文虽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在实际使用中不发生任何变更。本文仅供参考,任何人参考本文进行投资的行为,均应对相应投资结果自行承担风险,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